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山有蕨薇(下) / ◆ 依 茕
日期: 04年11月2期

  我在蕨座剧场看了一场民族音乐舞蹈剧,叫《花影的妖精》或叫《鬼姑娘》。对白和歌词全是东北方言。我听秋田方言感觉像听韩语。据说肢体动作的舞蹈精灵贯天地之气,聚散之间最通神灵。故事大约讲的是幕府末期秋田的一个小镇,一个被称为“鬼姑娘”的唯,满头蓬糟糟的红发,一脸的雀斑,山猿一样成天在野山疯跑,与一群被一个老婆婆捡来的孤儿一起生活在“鬼壁的岩石”缝里。一天唯和她的孤儿兄妹们在城里小买卖时,被浪人纠缠,危机的一瞬,一个叫佐太郎的造酒商的儿子解救了她们。佐太郎学问、武艺双秀,刚刚从长崎学医归来,志向维新派,开拓新时代。他是小镇姑娘们个个倾慕的对象。在一次佐太郎被幕府追击中,唯又救了佐太郎。两人相约“ 春祭的宵夜尽情舞蹈”。春祭之夜,唯一身干?舻拇忠侣榭泗嫒欢?粒?诶?媚锩堑耐??靶χ校?ǔ?溃骸 那个人来了,那个人来了,那个人就是佐太郎……”这是陈旧的男女倾慕的故事。但是放在一个激荡的岁月,唯这个妖精不是住在天上或森林里亮晶晶的仙女,而是在时代的裂缝、火山岩浆哗哗淋漓直下的活生生的女子,两个青年人胸怀水汽般的梦想。如果将唯这个角色换成法国的妖精少女贞德也可以。
6
我坐的椅子背后刻着一个陌生的名字。
原太郎们的剧团蕨座经历了十分艰难困苦的历程。
他们一个村庄一个村庄、一个集市一个集市、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巡回演出,所有的道具背在身上。风雨中,泥泞中,饥寒交迫中。最要命的是胃部饥饿。饥饿,残酷的饥饿。他们是那么年轻啊!一天几十公里、上百公里,靠的是绑腿脚。但是一天下来平均一个人一只面包费都挣不到,饥饿使他们常常跳着唱着就“扑通”晕倒过去,他们甚至想发明一种时钟一样在胃里摆动而永不消化的食品。
尽管如此,他们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建立自己的民族艺术剧场。他们的足迹遍布在伐木工、采矿工、农民的山坳里,在北海道的渔港码头、在筑路工的帐篷、在大雪封山的部落群里,他们不要其它报酬,只有一个执拗的要求:请给我们未来的剧场捐赠一把椅子吧。
就这样,坚持了整整半个世纪。
他们的“椅子基金”来自于800万人的捐赠。这个小剧场外表是一座秋田传统民居。
今天的剧团蕨座已经发展成田泽湖艺术村。剧团有5个演出组,将全国各地的民谣和民族传统为题材的舞台剧在国内外公演,并将艺术村建立为新型的能够切身体验民族艺术文化的旅游地,还有自己的温泉、田泽湖水制作的地方啤酒、研修交流住宿设施、餐馆、陶器工艺馆、森林工艺馆和民族艺术研究所等各种设施。在陶器工艺馆,我看见新娘和新郎在共同制作的陶罐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他们刚刚在这里举行了传统的地方特色的结婚仪式;在森林工艺馆,城里来的少儿夏令营员们在学习手工木工制作。在餐馆里,可以品味到东北地区不同风味的乡土料理。
剧团蕨座创造了一个文化经济奇迹。这里聚集了认同与支持他们艺术理念的不同行业的高手。
最令我感动的是,几十年来他们收集和保存了日本全国民谣、民歌15万曲,抢救了大量将要失传的民间乐谱,研究和解析民俗舞蹈的动作,开发出数码舞蹈乐谱,他们的民族艺术研究所还是日本民俗研究的资料中心。
在日本,一家团团围在地炉旁边,由大人给孩子们讲述民间故事,这样的光景过去比比皆是。如今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少。剧团蕨座担负起这项重要的工作。他们一边收集至今仍然流传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一边到学校去,到一个个散落在山里的家庭去给孩子们演出或者讲流传故事。
他们现在还是一个村庄一个村庄、一个集市一个集市、一户人家一户人家,还有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巡回演出,日本东北地区不少小学只有几名、十几名学生和老师。
7
在中国,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对剧团蕨座这个名词或许还记忆犹新。六十年代初他们曾经在社会主义国家圈演出,中国方面高度赞扬他们是“大众的、民族的、革命的”新文艺,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此后,在越南,胡志明也接见了他们。但是他们在日本国内,日子似乎更加艰难。经济上毋须言,政治上,被看作“ 赤”,被看作“ 左”,被看作“ 亲毛派”,此外,地方保守势力并不欢迎这些来自东京大都会的“外来者”。一种看不见的暴力弥漫在日本社会的空气里。直到八十年代后期,他们的努力才渐渐获得社会的承认,政府的表彰,那是后话。
8
我小时候在湖南农村吃过蕨根磨成的粉,味道很涩。《新华字典》上“蕨”的解释为:高等植物中比种子植物较低级的一个类群。古代多为高大树木,其遗体形成煤群。用孢子繁殖,嫩叶可食,根茎可制淀粉,也可供药用。《诗经》的《国风》篇里,男女一边挖蕨菜一边对歌的情景令人神怡。
蕨根埋在地下四、五尺深处,朴素,生命力顽强,是一种春风烧不尽野火吹又生的野草。
“ 座”是日本古典艺能田乐、猿乐发展而来的,由演员和伴奏者共同演出的集团。日本的“ 座”文化与村落共同体相关。茶道、花道、连歌等都是“ 座”文化的一种。在民族文化研究所我看到了已是故人的原太郎手迹:“给劳动者送去音乐”。那墨印,像胎记,又像什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867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