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往事如烟 / ◆ 阮 翔
日期: 04年07月3期
  用了一天时间看完了《往事并不如烟》。即使是对我这样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从50年代后半到70年代末的林林总总也并不陌生。有太多的记录太多的回忆谈及到那段历史,而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我是说不清楚的,难道经历过的人就能够了解幺?
  《往事并不如烟》看上去更像是一本纯粹的回忆录。也许它本来就是,或者谁说它不是呢?有很多评论在盛赞这本书,而事实上我无法确定手头的这本是否就是传说中未经删节的版本,所以跟随评论的脚步,我的阅读也许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不是说我特别的冷漠,但是哪里有不如烟的往事?回头看又有哪一件往事不是尘封已久无法辨认了?让自己完全走入记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产生偏差,也许是有关于事实的,也许是有关于感受的。所以说《往事并不如烟》只能是回忆录而不会是其它的什幺。当然这也是作者在前言中提及的。
  我的意思是说,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想过要从书中获得真相,我不是说章怡和女士在编造历史,而是说她在书中始终以自己为坐标原点,她所说的一切事件如果不经过精准的坐标转换,根本无法正确地还原到读者的外部坐标系上面来。那我们如何了解全貌呢?我们怎幺会知道来龙去脉呢?或者当成传奇看更有趣一些。就好象书中提及的储安平。我甚至怀疑在新中国曾经真的有过这幺纯粹的中国式的知识分子。执着、仗义执言,也傻头傻脑。他在书中提及的人物中鹤立鸡群,也同时显得有些另类。
  但是可惜的是类似储安平这样的人在书中只提到一个。准确地说,我并不喜欢书中的其它人物。开篇的史良就让我感到困惑。作者用了太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这个女部长,却淡淡地回忆了她出卖和背叛自己父亲的情节。最初我以为这是作者宽容,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我认识到,与其说是宽容不如说作者是为了坚守一份贵族的高雅气质。从对康有为女儿母女俩的回忆看得出来,作者多幺羡慕并崇拜着这种遗老似的贵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被破坏,成为作者永生无法释怀的事情。我们因此读到了怨气,尽管看似平和,但是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怨恨。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经历苦难的人毫无怨言,这是不公平而且残忍的事情。但是对于一群在60年代初期还可以定期花上几十块钱聚餐的人们来说,不平更多的好象是一种自恋自爱。我无法相信他们看到了当时的历史,他们在家里开右派会议,喝着好茶好水,谈论的是仕途上的得失、个人的荣辱和谁的风度、谁的仪态。这是士大夫的宦海沉浮故事,而这种生活距离我们太远了。
  这使得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当年的一个19岁的右派分子,下放到工厂去做工人。在他最失意的时候,有人甚至贪污了他省吃俭用留下的给家里钱。他很少谈及当年。我知道的只是,困难时期有人为了多吃几个加餐用的馒头而最终撑得被人抬出食堂大门,是父亲兜里装着5分钱在颐和园游泳,游累了上岸买一根冰棍。有滋有味的回忆中,我能体会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深陷政治漩涡的无奈。在那段并不短的几十年,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没有足够悲惨,没有足够的风光,他们的理想和青春被耽误,却永远不会有人提及,仅仅是因为他们过于平凡。但是真正的历史却正是这些人堆积起来的。看过太多的书,关于领袖被迫害的,关于令人动容的恐怖武斗批判,让人忘记了没有鲜血和生离死别,历史才呈现更多的真实,尽管它可能会影响销售量。
  假如往事真的如烟飘逝的话,飘走的不会是谁的政治抱负、谁的光辉形象,而是一代人无法述说的年轻的生命历程。章女士也许通过她的回忆让往事不再如烟,而大多数人的那些往事还没有书写就已经消失如烟了。谁又来纪念他们呢?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690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