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黄文炜:日本人是多么不了解中国
日期: 24年10月4期
编者按:

在日华人双语作家著书
向日本读者解析中国流行语

在日华人双语作家黄文炜(日本名黄文葦)历经四年时间撰写的日语书籍《新中国語から中国の「真実」を見る!》(从新中国语看中国的“真实”)10月29日在日本正式出版,出版社为风人社。

作者试图向日本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新窗口。书中解说了100个中文日常流行语以及13个新冠疫情用语。并收录了13篇中日文化比较随笔。这些新中国语大多是年轻人网络用语,如“小鲜肉”、“土味情话”、“彩虹屁”、“凡尔赛文学”、“键盘侠”、“光盘行动”、“无接触配送”、“民不聊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最新的、真实的风貌。通过语言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这是颇为有益的尝试。

Amazon售书网站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晴海观 黄文炜

我用了大约四年时间、点点滴滴地写成了一部书稿。

缘由是这样的:2020年8月开始发行个人的日文电子杂志,其中有个“新中国语”栏目,每期介绍一网络流行语,日积月累再加上中日文化比较评论,码成十多万文字。今年初开始跟数家日本的出版社谈出版事宜,虽然大大小小出版社都表示“欢迎出版”,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小的出版社,原因很简单,那儿有位熟人编辑,便于沟通。这是一家挺有特色的出版社,出了许多日本研究古道的书籍。虽然他们没出过中国题材的书,但是对当下中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说是看书稿就像是在阅读新鲜的中国。



我的书稿分成两部分,一是解说近年中国的100多个流行语,让日本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实情和民众心态。二是中日文化比较随笔。出发点是让日本读者通过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流行语作为一个切入点,自以为形式上比较生动有趣。

把书稿交给那家小出版社后,在与编辑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对方实在不了解中国,如此一来,我的工作量不得不增加,因为不时要回答他们的疑问。一名出版社的编辑对当下中国是那么不了解,枉论普通民众了。这也让我对书的诞生意义徒增了自信。正因为无知,更需要传递实情。

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编辑提了不少问题,比如,“红色旅游”这一流行词的解说中,有“红军”的字样,编辑问“红军”是啥意思,这属于中学历史的内容,容易问答。另有编辑说:“中国不是有5千年的历史吗,为啥又有‘新中国’的说法呢。”我只能说这是特定名词,指的是1949年建国后的中国。而且,这二三十年,中国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国的形象不是在不断更新么,“新中国”的内涵是很丰富的。编辑对“微信”、“朋友圈”、“一带一路”等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也不大了解。在我的书稿里,有“打工人涌向广东地区”的字句,编辑对此不解:“为何要去广东?”我详细解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南方城市先行一步,经济发展较快……

在校对书稿的过程中,我的强烈感想是:日本人是多么不了解中国!许多日本人津津有味地读《三国演义》,但是他们对中国的当下一无所知。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现象和中国人所思所想一点儿都不熟悉。中国书店里有关日本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是日本的书店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社会文化相关内容的书却是凤毛麟角。最有名的莫过于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一直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上。



经常看日本电视节目的观众,对中国的印象肯定混沌不清。因为电视上有关中国人的形象是两极分化的。一方面,电视报道中国有钱人在日本爆买高级公寓,出手大方,不把钱当回事,大有买下整个东瀛列岛的气势;另一方面,有关中国社会的新闻视频大多是猎奇性质,中国人的形象是大胆不羁且可笑的。每年日本内阁府实施外交舆论调查,数字显示,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日本人年年增加。这舆论调查,全国选数千人为调查对象,在全国人口中属于少数。本人以为如此舆论调查可信度不高。有的人虽然回答对中国印象不好,但是却拼命学中文。说不喜欢中国的人,却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所谓“亲近感”,就像口头上的“中日友好”一样,没有实际意义。近年,到中国旅行的日本人大幅减少。“日本人对中国亲近感降低”的新闻的出笼,又会使得更多的日本人对中国不抱好感,因为日本人有一种强烈的“同调压力”意识(英语:Peer pressure),简单地说即是与他人同步,容易跟风,服从群体。

在日本20多年,我一直尝试在中日之间通过自己的笔传递双方的真相,促进沟通,当然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在中日之间传递信息的专家能人、文化使者大有人在,大家各显神通、各有佳绩。十多年前在报社工作时,我习惯于写批判性的时评。批判中国也批判日本。批判亦是一种沟通,是一种激烈的、心潮澎湃的沟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和大脑也经不起过度澎湃。年轻时说话比较尖锐,现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倾向于温和的沟通,这也反映在文风上,也可能书中藏着隐晦狡猾的批判。这就让读者去判断了。如果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意味,这更让人欣慰,说明书籍有多样性。拙作的名字叫《新中国語から中国の「真実」を見る!》(从新中国语看中国的“真实”),预定10月下旬出版。

出版社的编辑还帮我找到以往出版的、亦是介绍中国流行语的类似书籍,其中两本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出版的《闇の中国語入門》(负面中国语入门),作者是在日华人的大学讲师。此书的角度新颖,选择带有负面情绪的大众化的45个词汇进行详尽分析,值得一读。通过语言文化传递真实的中国,大家想到一块儿了。本人的书稿因为是疫情时期开始动笔的,所选流行语带有较多的疫情时期的中国社会特色。

希望中国人、日本人都能够多了解对方国家。本文的题目是“日本人是多么不了解中国”。同样也可以说,“中国人是多么不了解日本”。向中国人传递真实的日本,可能难度更大,更需要技巧。这里面有历史与现实交错的复杂因素。只能指望更多的国人来日观光,亲眼看日本是了解日本的捷径。

本人还有一部中文书稿,主要内容是东京疫情,跟国内出版社的朋友谈出版事宜,几家的回答大同小异,“疫情?已经是恍若隔世了……而且日本题材嘛……”言下之意,我懂。是啊,大家总要向前看,因为生活在催你不断奔跑,周遭的压力和诱惑同时冲击着你,无心回顾过去,哪怕是“疫情”这样最新的历史也已成过往烟云了。中日要达到双向了解的程度,实则路漫漫。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20870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