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华纯:生命礼赞——献给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先行者、开拓者陆士清教授
日期: 23年04月4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日本 華純
 
3月18日,上海作协大厅里正在举办一场气氛热烈的以“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为主题的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者、作家齐聚一堂,共贺陆士清教授的90华诞。爱神花园一扫往日的静谧,欢声人语,簇拥的鲜花,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切无不洋溢着出席者对于陆士清教授的无比敬仰和感激之情。为这次别具一格的沪上学术研讨会,各路人马都全力以赴,让沉寂三年之久的世界华文文学线下学术会议拉开了持续复苏的序幕,不禁令人满怀欣喜和寄托希望。



陆士清教授精神矍铄,风度儒雅地站立在讲台上,他身姿依旧挺拔,心态依然开阔,几乎看不出来是一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者。身后现出一行刘登翰教授一语定音的标题: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本人由衷地赞美之;是的,陆士淸教授从青年时代进入复旦深造学习到执教于中文系,他的人生历程和学术研究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文学时代的缩影,其生命长河满载人生的精彩和芳华绽放。会场上陆老师以谦和的语气在陈思和教授对恩师做出精准概括、谓其著作年表和学术贡献几乎是一部中国世界华文研究史后缓缓道出了一句:“说我有成绩也好,说我有功劳也好,我主要的是不离不弃,我的事业一直会做下去。”

这一番话在我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思绪飞进记忆中难忘的几个镜头。

三年前我们几位海外作家商量在陆老师进入米寿之际回沪祝寿,结果疫情肆虐全球,等到再次握手会面竟拖延了三年。这三年里世界发生了太多的事,陆老师在今年春节前不幸感染新冠,血压飙升,一时令人堪忧不止,后来在电话中听见陆老师痊愈出院的第一声,虽然有点虚弱,却告我不用担心,这时挂念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这才发现多年受其教导深深浸润我心的恩师陆士清已成为我在上海最牵挂的亲人。

说来话长,我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考入复兴中学就读初中时,就对复旦大学充满了梦想。那时这所复旦大学的附属中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升学率进入复旦大学,理工科是主要的专攻方向。我每天上学,首先完成的早课是和高年级学生一起从四川北路上的学校长跑到复旦大学门口,再折返回来。这个以复旦为目标、往返十几公里的跑步锻炼一直到文革爆发学校被迫停课才中止。后来我又跟随复旦大学学生游泳队去横渡长江,可以说很早就产生与复旦休戚相关的意识。自然,我的人生命运,也在复旦写下了重重的几笔……


 

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更想说我是一个直接的受教者,获益者。1979年我开始渴望获得文学知识,在复旦中文系课堂我如饥似渴地听过陆士淸教授讲授“中国当代文学”。那时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学,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也在这时初显端倪。於梨华登上复旦教坛演讲“台湾现代文学”,引起了热烈的师生讨论。耳濡目染的见识让我理解为何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带来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因此心中产生了更高的追求。

不久我告别上海负笈东瀛,经过几年奋斗,终于在日本安身立命。1998年在北京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沙漠风云》,获得文学界肯定后渐渐走上文学道路。2006年由於梨华、陈若曦等台湾女作家创办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预备召开第九届双年会,在北京白舒荣老师的建议下,时任协会会长的周芬娜命我回沪与陆老师商谈复旦大学作为会议选地方案。借此机会我与陆教授有了面对面接触的机会。陆老师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洋溢著鼓舞人心的感染力。他谈及对世界华文文学和港澳台文学的见解,有许多先创性的学术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具有前瞻性的。他对早期从台湾去美国留学的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戴小华等人的作品都进行过梳理,探讨和立论,同时对我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沙漠风云》给予鼓励和肯定。那天我们走过绿茵场和双塔楼,看到校园欣欣向荣,年轻学生充满了蓬勃朝气。

我在陆老师深入浅出的话语中初次了解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存在多种多样的意见分歧,学者们在研究时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消息对我来说,带来了一个转折点,写作不单是一种文字和生活经验的表达,还应深入思考文学意义和价值批判问题,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跨国文学体裁,汇集了多元的文化、民族、种族、语言和文学风格等元素,具有多重身份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和陆老师之间打开了一扇天窗,海阔天空,纵横上下,我的收获更上一层楼。海外女作家协会第九届双年会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和陆老师的精心关照下终于圆满闭幕。



不久,陆老师建议复旦中文系邀请我和王敏、王智新去光华楼演讲,与研究生做了交流。2009年我出版散文集《丝的诱惑》,收集近几年在台湾杂志上发表的专栏文章,陆老师为我写了序言《扶桑枫叶别样红》。文中写道:日本“也有一些作家,能面对异域现实,瞩目日本社会,写出探视日本社会生活和日本人精神世界的作品。他们已经把宣泄和乡愁变成了理性的反馈,在自由的风气中以独行的方式凸显文学的新意,显示了对东方和西方社会的解读。”“华純就是这种解读的实现者。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沙漠风云》和近期的散文写作,既显示了她的国际视野,又展示了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深入挖掘,从而使她的作品区别于一般的留日华人文学。”“她的纪行散文在展现环保理念的同时,将笔触伸向日本人的精神空间,以日本为出发点,探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联系,这是别具一格和别具风采的,也可以说是‘别样红’的一个标志。”感谢陆老师吉言,这部新书获得了首届华侨华人中山杯文学奖。



其实,陆教授的启蒙言行与良师益友般的存在早已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深感陆老师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品德高尚。在许多细节上都能反映出来,令人铭记。我参加各种学术研究会议,进一步见证陆老师倾四十年心血始终站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科的最前沿。陆士淸教授作为开拓者之一,马骋先鞭,泽被后世,功德无量。他关爱每一位海外华文作者,他书写的评论成为启迪和鼓舞我们这些海外作家坚持创作的源泉力量。不难想象海外华文作品包罗万象,每次书写论文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收集资料。更难能可贵的是,陆士淸老师还是首肯几经兴衰沉浮重新振作的日本华文文学发展的一位伯乐。


 
2011年我和王敏,荒井教授赴香港参加文学会议,决定发起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在日本鼓励华文写作者创作更多的好作品,陆士清教授、王列耀会长作为见证人之一,欣然接受我们邀请成为协会名誉顾问。创会伊始,究竟如何给日华文学定位,陆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海外华文文学可以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延伸,但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创性。日华文学要重视中日文化背景差异性问题,一方面要面对历史,不遗忘历史,另一方面也要维护中日之间友好往来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文学形式上呈现较高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2016年6月,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教授决定联合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白发苍苍的陆教授从上海赶来,拿出厚厚的文稿宣读论文,这一幕刻印在所有人的心扉上。



如今,我们迎来了陆士淸教授高寿可期的九十华诞,我们依然感受到陆士淸教授老当益壮、生命不息的拳拳之心。就在18日会议前夜,陆老师入住酒店后,又习惯性地打开了工作电脑,在键盘上为一位香港作家写下万言评论。陆士清教授就是这样以不离不弃、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地阅读、思考、讨论和写作,努力挖掘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和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功绩都会镌刻于历史,让后人永远记住。我相信对陆士淸教授来说,最好的祝寿礼物就是继往开来,后人必承其章,谱写新篇。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光华流芳,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在此恭祝陆士淸教授九十华诞身体健康 ,吉祥如意!并感谢汪澜主持、40多位作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共襄盛举,汇聚成一场悠扬而生动的爱神花园的不朽之曲!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20171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