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 石:德仁天皇与日本的马车
日期: 21年02月1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张石

在日本,从日本东京车站一直到皇居,有时可以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来到日本的外国新任特命全权大使和特命全权公使乘坐着古雅、华丽的马车前往皇居递交国书,日本叫做“委任状捧呈式”,现在的路线是从东京站出发,一路直行至和田仓门交叉路口,经过皇居外苑到达皇宫正门,再到宫殿南停车场。国书由天皇接受,递交国书的各国大使或公使可以选择做轿车去皇居,也可以选择坐马车前往,据说大多数人选择乘马车前往。

日本的“仪装马车”

这种马车是日本皇室举行重要典礼时使用的装潢华丽的马车,叫做“仪装马车”,现在的“仪装马车”几乎都是明治末期和昭和初期制造。马车的种类分为1、2、3、4号,制作十分精美,其中数1号马车最为豪华丽,那是一辆四轮马车,支撑车厢的是用金属钢条弯曲而成的美丽的黑色船底型支架,车轮前小后大,车厢为略带茶色的深红色,车厢顶上有一只美丽的金色凤凰展翅欲飞。车身上缘全部雕刻金色菊叶,中央有金色菊花花纹,车厢两侧中央镶有代表皇室的金色菊花徽章,两侧的车身底部蜿蜒着金色菊叶和蔓草图案花纹。整个马车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类马车参与重要仪式时由8匹马组成,两名驭者骑两头大马在前面开路,马车由6匹马牵引,其中三名驾驭者骑三匹马驾驭马车,可乘坐4人。


2009年为纪念明仁天皇(现在的上皇)即位20年而面向公众展出的仪装马车。明仁天皇夫妇1959年结婚时乘坐过该马车 

昭和天皇在1928年行“即位之礼”之时使用的就是这类马车。

2号和3号马车车型和一号大体相似,但是没有上缘和凤凰,可乘4人。2号在参加重要仪式时由6匹马组成,两匹马开路,四匹驾车。3号马车由两匹马驾车。

驻外国大使们乘坐的4号仪装马车是大正2年(1913年)制造,和2、3号相似,车厢为略带茶色的深红色,车身上有金色日本皇室菊纹,由两头马牵引,可乘4人。

驻外使节的队伍由随行人员所乘马车和负者警卫的皇宫警察马队及警视厅的骑警队组成。

新天皇德仁在1980年的成人式和1991年的立太子仪式时曾乘坐过3号马车。

现在日本皇室共有21辆仪装马车。

看到在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中走穿过现代化繁华街道的马队,看着坐在马车上穿着异国情调服装,手持长鞭的马车的驾驭者,似乎使人感到一种悠远的乡愁,其实日本的马车文化的历史相当的短。

牛津大学老师给德仁留下课题

德仁天皇在皇太子时代,曾于1983年到1985年,在牛津大学默尔顿学院留学,从师于世界经济史学家皮特·马萨阿伊斯(Peter Mathias)教授。在1969年至1987年之间,马萨阿伊斯曾担任牛津大学齐契利(Chichele)经济史讲座教授,德仁天皇在他的指导下主要研究泰晤士河的水运史等。德仁天皇曾在自己的著作《从水运史到世界的水》中写道:“老师先指示我总结一下日本交通史的概要,写作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最后我写了一篇随笔,概述了从日本古代到江户时代的交通史。老师说可以在随笔中在加上一点自己的意见,再考虑一下为什么日本的马车过去不发达?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师,这以后在英国的滞留期间也没有时间钻研这个问题,但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德仁亲王《从水运史到世界的水》,NHK出版,2009年4月,79-81页)

的确,日本的马车,一直到明治以后才开始普及,明治2年(1869年),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开通了横滨到东京的客运马车,明治15年(1882年)还开通了铁道马车,这以后马车才逐渐普及。日本皇室使用马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3年(1870年),是美国式的一匹马牵引的马车,明治4年(1871年)5月,日本通过法国驻日本公使购入了马车,加以改造,制成了和洋折衷的四轮马车,可乘4人。

而马车在一些其他文明系统中很早就产生了。在底格里斯河 (东部)和幼发拉底河 (西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的遗址,考古研究曾发掘出约公元前2800年到2700年的包括马科动物拉车的粘土模型,目前大英博物馆藏有在古代苏美尔人的城市乌尔,发掘出的约公元前2700年前的王者坟墓里的箱子上的镶嵌画,上面有马车车队,清楚地镶嵌着由两匹马牵引的四轮马车及牵马人、乘马车的人和驾驭者等形象。中国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约前1600年—前1046年)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河南安阳郭家庄车马坑里发现的殉葬的马车,有车厢、车轮与马的遗骨,是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实物标本,可以在这些实物的基础上准确还原当时马车的原型。

这说明中国早在殷商时代以前就开始使用被驯服的马。

日本早在古坟时代中期中叶(约5世纪中叶)就有带有马鞍、马镫等装饰的陶制殖轮(土偶),而据北海道日高振兴局的网页刊登的文章《日本的马的历史》,“据说马传到我国,最早也要在弥生时代末期,在4世纪末和5世纪初,乘马的习惯也传到了我国。”

该文还认为:“到了近世(约为17世纪到江户时代结束-中文笔者注),商品流通旺盛,作为流通手段的马的重要性也提高,可是,在我国,马车不很发达,专以驮载为运输的中心。”

那么,德仁天皇是怎样回答皮特·马萨阿伊斯的问题的呢?据曾与德仁天皇在同一幼儿园、同一小组的德仁天皇的友人、社会学家小山泰生指出:“为什么牛车如此发达的日本没有马车呢?皇太子殿下自身在国内的讲演中曾说明:是因为日本的水运发达”(小山泰生《新天皇和日本人—朋友看到的本色、互相讨论的日本论》,海龙社,2018年版,171页)。

笔者目前还没有找到德仁天皇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但是他确实在一些文章提到了日本水运的发达,如《从水运史到世界的水》一书第二章《联结京都与地方的水道--以古代、中世的琵琶湖、淀川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在京都的西面,经过相邻的大阪府,有广阔的濑户内海。濑户内海周围围绕着本州、四国、九州这些构成日本列岛的各个岛屿,波涛也比较平稳,制盐地、森林地带、农产地都在这些岛屿之中,古来作为物资流通的大动脉发挥着作用。现在的京都市,流淌着注入大阪湾的淀川的支流桂川、鸭川、宇治川,可以说,京都和濑户内海,通过河川联结在一起,同时在京都的东部,也就是滋贺县的中央部,有琵琶湖。琵琶湖南北约60公里,从琵琶湖的北端,到日本海,直线距离约20公里,琵琶湖的东部,从古代开始,就有通往东日本主要的街道。”(德仁亲王《从水运史到世界的水》,37页)。

这篇文章也指出:“据说是在琵琶湖中行船,到了大津、坂本(现在的大津市内),再用马和车运到京都,而当时的车,是用人和牛牵引的(日本引入马车,是过了十九世纪中期,首都迁到东京以后的事)。”(同上,41页)

日本的马车与中国的马车

关于日本为什么在明治以前没有普及马车?日本有种种的解释,有上面所说的水运发达之说,也有说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不适合使用马车,有的说是有人为不允许使用马车等因素。

日本古来的道路宽度是不统一的。据织田信长旧臣太田牛一所著《信长公记》)记载,战国大名织田信长从天正三年(1575年)正月到2月开始实施完善自己领地道路的计划,在河川和海口架设船桥(在并列的船上搭上木板而成的暂用桥-中文笔者注),铺平险路,除去乱石,建成大道。规定了道路的宽度为三间半,道路两旁还栽了树。

当时的长度单位由统治者来确定,织田信长将一间定为6尺5寸,而日本尺的长度那时也没有统一,因此织田信长时代的三间半究竟有多宽,很难说得十分准确,大约有5米半左右吧。

到了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中井竹山宽政一年(1789年)曾上书以推行“宽政改革”著称,18世纪后期在江户幕府主政、统领全国政事的老中松平定信,提出了使用马车的建议,并一一列举了使用马车的种种便利,但是据说松平定信考虑到马车虽然增大了运输量,但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如造成抬轿子的人、搞水运的人失业、发生交通事故等等,因此没有给予采纳。

笔者比较关心的是为什么中国早在商代以前就有了马车,而日本却一直到明治时代才有了马车?除了一些人为的因素外和德仁天皇所说的水运发达以外,自然地理与道路的情况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说文》训诂“车”字时说:“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魏晋之际史学家进周所撰《古史考》曰:“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还有其他的史料也言及奚仲造车,一般认为生活在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创造了用马牵引的木制马车。

日本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的人们,有很多人在提起这个问题时都会指出,日本山地多,降雨量大等因素不利于马车的发展。中国的情况确实和上述的日本的自然地理的情况不同,虽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陆地面积较多,但是幅员辽阔,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其中华北平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虽然史上认为殷商王朝的疆域十分辽阔,西达陕西,东北直至现在的辽宁,但是其核心地区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日本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718mm,是世界平均降雨量的两倍(880mm),而河南省的平均降雨量仅有670mm,殷商曾以现在的安阳市为国都,马车最早的实物标本也是在安阳发现的。据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介绍,安阳“地形复杂多样,平原、山地、丘陵、泊洼分别占总面积的53.8%、29.7%、10.8%、5.7%”。由于这种平原为主的地势和较干燥的气候,车轮文化滥觞很早,虽然古代中国也很少有铺装完备的道路,但是早就了“车轨”的概念。所谓“轨”,是车轮反复碾压形成的沟,有一定的硬度,就是降雨时,也会由于天长日久形成的硬度,使车轮通行。

这一点我自己也有体会。小的时候我和父亲一起被下放到东北农村,那个地方道路平坦,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11mm,因为是农村,道路是土道,没有铺装,下雨后很难走,但是雨后几辆马车通过以后,就会出现两道硬实的车辙,可以沿着那个车辙步行或骑车上学。

在秦始皇统一后,实行了“车同轨”,就是因为秦统一中原之前,列国没有一定的马车尺寸。车道宽窄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使车辆在全国都能通行,规定车辆两轮的距离一律定为六尺。

而日本国土约73%属山地,山间部有小规模的盆地,沿海地区有小规模的平原,道路宽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没有统一,马拉车上山比起驮着货物上山要沉重得多,因此在现代化的道路铺装完备之前难以发展马车文化,也没听说过日本在近代以前有中国那样的“车轨”一说。

但是日本皇室一直保存和精炼着历史并不悠久的古雅的马车文化,在许许多多重要的仪式中都要使用“仪装马车”,这在体现日本人善于保留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了其积极引进并延续外来事物的文化特质。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19144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