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杨文凯:晚年河上肇为何醉心汉诗
日期: 20年11月1期 评分: 2.00/1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杨文凯

庚子伊始,新冠肆虐,中日共济,同担风雨。在两国各界互赠防疫抗疫物资的过程中,附赠汉诗名句以表达情谊成为一种时务标配,也展现了唯有中日之间才能理解的这一份文化默契。

日方赠给中方的代表性汉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据日本典籍《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长屋亲王赠送给大唐朝1000件袈裟,希望延请大唐高僧赴日本传播佛法。袈裟上绣有长屋亲王的一首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大唐高僧鉴真法师看到袈裟,被这首诗打动而决定东渡日本,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如今相隔千余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再次感动了中国民众,可见这首汉诗穿越时空,魅力非凡。

疫情之下,中日守望相助彼此支援的过程,也是汉诗名句往来互赠的过程,诸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鲸波万里,一苇可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等等。所谓诗心萌动,诗风渐起,中日民众在汉诗中找到了历史的印证和心灵的共鸣。

以上有日人熟悉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语出《文选》,来自南朝宋(一说北魏)诗人陆凯写的五言诗《赠范晔》。原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为相隔千里的友人传送的不是书信而是梅花,诗人用“一枝春”借代梅花象征春天,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思念和良好祝愿。该诗文字清新自然,诗意精巧,诗心洒脱,不仅触动了古人,也感染了今人。



早年河上肇

日本著名学者河上肇博士,曾有五言汉诗题写竹林孤月图赠友人,曰:“贫居无所有,聊赠画中诗。竹林孤月度,来听草虫悲。”河上题诗明显套用了陆凯原诗的句式,虽境界有异,却足以证明“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在日本传播有道,博士对此也是捻熟于胸的。像河上肇这样,日本战前的一代知识人,延续了明治乃至江户的传统,以通晓汉文汉诗为耀。晚年的河上肇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归于平静,以诗、短歌、汉诗等创作来表达并确认自己的存在,尤其在汉诗中找到了投射心灵、寄托情怀的路径,终至醉心沉迷而不能自拔。

河上肇博士生于1879年(明治11年),卒于战后的1946年,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研究先驱,他作为社会活动家加入日本共产党,参加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一度被捕入狱近5年。河上肇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阐述人,主要著作有《贫乏物语》、《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经济学大纲》、《资本论入门》。不仅在日本,也对同时代的中国及东亚影响深远。河上肇主要通过日本的渠道,是在早期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并言传身教地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有关河上肇博士慷慨激昂的前半生,颇多研究和论述。而他作为著名知识人、文笔家和诗人的另一面也不可忽视。五年的牢狱生活无疑是人生大转折,让晚年的河上肇从中国文学传统中汲取了养分,并在汉诗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河上肇全集36卷

从1915年出任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院教授,到1933年被捕入狱,昭和初期的十余年是河上肇的学问和人生的高光时刻。1933年1月12日,河上肇被检举违反《治安维持法》而被捕入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氛围中,河上肇的现实之路走不通了,只有在狱中寄情中国古诗,尤其亲近曹操、陆游等人的诗作,同时自己学习用汉语作诗。1937年6月14日,河上肇出狱后,出版了《陆放翁鉴赏》,并开始写作《自叙传》,后者被赞为日本自传史上的杰作而久获定评。



陆放翁鉴赏

1933年2月,河上肇写给夫人的信笺里有一首狱中诗,曰:“年少夙钦慕松阴,后学马克思礼忍。读书万卷竟何事,老来徒为狱里人。”河上肇早年仰慕吉田松阴,在松下村塾挂有塾联云:“自非读万卷书,宁得为千秋人;自非轻一己劳,宁得致兆民安”。唐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赵翼诗云:“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松下村塾联的语义出处,同样对河上肇影响匪浅。同年3月,河上肇写给令弟河上左京的一封书简中,附《狱中偶成》一诗云:“截然离世闲,身似深山僧。心头无片云,明月满铁窗。”虽诗意浅显,但心象风景与实际场景交互印证,堪为佳作。

河上肇出狱后有《六十初学诗》一首,作于1938年1月26日。诗云:“偶会狂澜咆勃时,艰难险阻备尝之。如今觅得金丹术,六十衰翁初学诗。”这首诗在《河上肇诗集》中位列第七首,所谓觅得“金丹术”即在汉诗中找到了老后的安慰和长寿的秘诀。1944年9月9日,河上肇作七绝《早醒》诗:“人间第一自由身,亦是早醒第一人。吹笼四更炊薄粥,听虫灯下度清辰。”如此诗境显示,当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乏问题”而奋起呐喊的斗士已然消失,代之以甘于清贫生活、乐于自由脱俗的“闭户闲人”的形象,曾经的“忧国志士”成为了“隐遁诗人”。

河上肇63岁时得七绝《偶成》一首:“身攀锦江再生缘,心似香山放妓年。壮图如梦落花夕,老残寒儒谁为怜。”1858年,受到幕府追杀的西乡隆盛(南州)与友人、京都清水寺成就院的月照和尚相约,在鹿儿岛的锦江湾投海自尽,后西乡被渔师救起,而月照命绝。西乡隆盛的《南洲遗训集》载有《月照上人十三回忌辰》诗云:“相约投渊无后先,岂图波上再生缘。回头十有余年梦,空隔幽明哭墓前。”河上肇诗的首句借用此典,写出了战前时代许多同志在镇压中牺牲,而自己则经历了牢狱之灾的“死而后生”的现状,二句自比白居易晚年被放逐后隐居香山的状况,揭示无为而无不为的落寞心境。最后两句回首往事,表达了无可奈何、天见犹怜的现实境遇。



晚年河上肇

在“壮图花落,老残寒儒”的晚年,河上肇何以遣怀?他自谓“在未曾有的战乱之中,我整日蜷缩在暖炉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读梵高的书信集,还读了陆放翁、温飞卿、高青邱、赵翼等人的诗。”他曾在日记中表示,“读完陆放翁流传下来的一万余首诗,是活着的愿望”。事实上,作为实现愿望的成果,河上肇出狱后结集出版了《陆放翁鉴赏》上下两册,他被誉为陆游身后700年在异国寻得的精神知己。河上肇爱读陆游的诗,曾谓“放翁诗万首,一首直千金”,跨越时空的共鸣源于两人都是忧国的诗人、激情的诗人,也是善于发现、感受、关切平凡生活中的悲欢细节的诗人。

河上肇熟读放翁诗,常有信手拈来、心有戚戚的感觉。1938年10月20日,河上肇迎来59岁生日前一天,也是他在5年前被小菅刑务所收容的日子。河上肇写下《天犹活此翁》一诗:“秋风就缚度荒川,寒雨萧萧五载前。如今把得奇书坐,尽日魂飞万里天。”诗题“天犹活此翁”,直接套用了放翁《剑南诗稿》中《寓叹》的诗句:“心已忘斯世,天犹活此翁。”河上肇在63岁时写下《雨夜感旧》一诗云:“萧萧风雨小江秋,不是愁人亦合愁。至今犹想荒川雨,手械东过白首囚。”自序“此诗起承共借放翁句”,颇有爱不释手之感。放翁原诗载《剑南诗稿》卷三八《舟中》三首之二:“萧萧风雨小江秋,不是愁人亦合愁。忽听疏钟知寺近,笑寻沙路上牛头。”又如,河上肇在66岁(1944.8.14)自题写真一首:“六十六年逆浪中,尚赢衰病老残躬。昭和廿年正月后,不知几度值春风。”放翁在去世的前一年写有《未题》诗云:“一身只付鸡栖上,万卷真藏椰子中。嘉定三年正月后,不知几度醉春风。”后两联句式的套用关系一目了然,或可理解为河上肇沉潜放翁诗日久,点化入诗的痕迹随处皆有。

除了钟爱陆游以外,河上肇对中国古诗的兴趣广泛。截至1934年岁末,身陷囹圄的河上肇读了白乐天诗集,还读了王维、苏东坡等唐宋诗人的集子。他曾写有《清明》七绝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笼里囚人欲断魂。借问自由何处有,卫兵遥指办公门。”这首也是直接套用了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河上肇借古人诗句以讽今,笔触所至虽非大义凛然,却透露出乐观主义的幽默感。

晚年河上肇有一首五言绝句《秋思》,表达了隐居京都的心情:“沦落天涯客,惊秋独怅然。可怜强弩末,空学竹林贤。”首联“沦落天涯客,惊秋独怅然”,有解读为沿用白居易(香山居士)《琵琶行》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河上肇曾在《狱中日记》中记录了爱读《琵琶行》;也有解读该句诗意套用了耶律楚才(湛然居士)的《西域寄中州禅老》的尾联“惆怅天涯沦落客,临风不是忆鲈鱼。”不过河上本人是否读过耶律楚才原诗无从考查。即使如此,河上原诗中的“强弩末”、“竹林贤”都是中国古诗中的常用意象,可见河上肇的人生晚景与汉诗的世界是颇为契合的。



河上肇与秀夫人合葬墓

1946年1月30日,河上肇谢世,结束了跌宕的一生。此前,他用汉诗写下了辞世诗曰:“多少波澜,六十八年。聊纵所信,逆浪棹船。浮沉得失,任众目怜。俯不耻地,仰不愧天。病卧已及久,气力衰如烟。此夕风特静,愿高枕永眠。”

身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河上肇影响了中国的一代革命者先行者和指导者。如李大钊、李汉俊、李达、王亚南、郭沫若、陈望道、艾思奇等,他们在学问、思想或人生取向上都或多或少受到河上肇的影响。早年的毛泽东、周恩来也从河上肇的著作中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郭沫若

这其中,郭沫若是受其影响直接而深刻的一位名人。郭沫若比河上肇小13岁,早年赴日留学,先后入读冈山六高和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21年,身为九大生的郭沫若在友人处首次看到河上肇的个人杂志《社会问题研究》。1924年春天,郭沫若花了50天时间翻译了河上肇博士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这是在《社会问题研究》上已经发表的论文汇编,也是早期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经典高峰。郭译在《学艺》杂志发表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郭沫若在翻译过程中增进了对社会经济的认识,坚定了信念,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然而,郭沫若尽管二次赴日亡命十年(1927-1937),却与河上肇本人未能缘铿一面。



河上肇著作,郭沫若译

战后,受到日本学术会议邀请,郭沫若在1955年率团首次访日,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明确表示,“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日本学者,我本人也是读了河上肇先生的书才懂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同行访问京都时,郭沫若专程拜访了吉田山麓的河上家,见到了未亡人秀夫人,并手书“东方的先觉者,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的斗士,河上肇先生,永垂不朽”以相赠。1961年,“东京河上会”成立时,郭沫若送来了贺电。1964年,《河上肇著作集》全十二卷刊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编辑者题赠七律诗一首《闻河上肇著作集将出版赋寄日本友人》:

东风吹送玉笙来,传道寒梅二度开。
骾骨久经凌雪虐,遗香犹自透尘怀。
满园桃李穠三径,遍地春雷动九垓。
纵有焚坑教荡扫,天难晦蚀地难埋。

该诗寄托了郭沫若与河上肇神交40年的真情实感,也是来自中国的问道者对河上肇的学问与人生的敬仰和评价。河上肇在战后早归他界,无缘与中国的追随者和友人以汉诗往来应和,是中日交流难以弥补的遗憾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19017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