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风媒花》牵动中国情
日期: 08年08月3期

于 强

 

  我的反映日本战争孤儿的长篇小说《风媒花》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也感动了时任日本NEC电气公司文化中心株式会社社长木下博民。他突然给我来信,说读完《风媒花》感慨万千,想来中国见我。我当时担任安徽省马鞍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立即给他回信,欢迎他来马鞍山。

  一九八八年三月九日,阳光和煦,春风融融,木下博民先生风尘仆仆来到马鞍山市。他中等个子,挺拔的身材身著西装,风度翩翩;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金丝框架眼镜,透过镜片可以看出他的睿智、善良。

  我们寒喧一番后我才知道,他曾被迫参加过日本侵华战争,是个业馀作家,曾出版过《战争彷徨》等著作。正义感召他永远不要忘记那段罪孽深重的历史,良知呼唤他一辈子要为日中友好多做些好事。我们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愿望,便一见如故。

  木下博民先生休息片刻后向我提出要去位于马鞍山市区的杨秣村和当涂的薛津。他激动地说:最好能找到当年的村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们。他为什么急于要去那儿找人呢?

  我与他交谈后才知道,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后,木下所在的代号为的部队乘船从长江顺流而下,驶到当涂江面进入一条小河来到当涂薛津的一个村庄,木下和几个战俘被安排住在一姓沈的农民家中。当时,他和几个战俘心里非常紧张和害怕,担心村民们会向他们这些鬼子兵讨还血债,把他们撵走。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村民们没有撵他们走,反而对他们宽容、大度,看到他们没有餐具,便主动把铁锅、碗筷借给他们使用。房东沈家每次从河塘采菱角回来,都要抓一大把菱角给他们分享。过春节沈家杀猪还给他们送去猪肉,木下和同伴们感激涕零。

  不久,木下和其他战俘们又被转移到马鞍山的杨秣村,他被安排住在一个外出打工的木匠家中。一天,木匠突然回到家中,木下慌恐不安,担心木匠会把他轰走。结果木匠不但不把他赶走,而且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住在我家中没有关系,需要什么帮助尽管说。木下的担忧为之一消。后来木下和他相处得很好,木匠每次包了饺子都要送给他品尝,木下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半年后木下所在的部队转移到南京城里,一天,木下和木匠在秦淮河岸偶然遇到,木匠立即买了一瓶白酒和一包花生米和他在路边坐下对酌,木下感激得眼眶湿润了,中国村民的大度、善良、友好,牢牢地烙在他的心坎。

  随著岁月的流逝,木下博民先生回到日本,由普通的职员成为社长,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忘不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他都牢记中国村民对他这个战俘的宽容和善待,一想起往事,他就心潮澎湃,他除了将他的这段经历写入他的著作《战争彷徨》外,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有一日能有机会来到中国,看望曾对他大度和关照的村民并向他们鞠一个躬,说一声谢谢!。由于他参加了万恶的侵华战争,半个世纪的战争彷徨像噩梦一样缠绕挥之不去,虽然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许多日本人来华经商旅游,但木下来华还是顾虑重重。他读了我的《风媒花》后,终于鼓起了勇气来到中国,也是战后第一次来华。

  根据木下的要求,我们一起来到杨秣村,好不容易找到当年的村民王仕根,他矮矮的个儿,皮肤黝黑,头发已花白,他是那位木匠的邻居,木下居然认出他来,还记得王仕根曾绘过一张喜鹊登梅的画送给他,遗憾的是那张画回国时被没收了。王仕根也记得木下和同夥们常哼的歌调,两人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回忆著当年的情景。令人失望和可惜的是木下心中忘不了的木匠前几年因患癌症而魂归西天,木下垂下头表示深深的哀痛和缅怀。他将从日本带来的礼品分送给王仕根和村民,环顾这个都市里的村庄,不由思绪绵绵,忽地,他恭恭敬敬地向王仕根和村民鞠了一个躬,激动地说:忘不了你们当年的大度和关照,谢谢你们。

  后来,我又陪同木下驱车来到当涂的薛津,在当地外事办人员的帮助下,毫不费力找到当年木下借住的房东。他叫沈德方,已是两鬓斑白七十多岁的老人,木下一眼就认出,奔过去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含著泪水激动地说:感谢你过去的关照,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您!他将带来的礼品送给沈老伯和村民,和他们聊起当年的一幕幕,沈老伯还曾伴同木下到镇上看过戏。木下看到沈老伯家门前的石桥还是那么坚固,桥下的河水依然是那么的清澈,沈老伯和村民和以前一样善良、纯朴,他伫立在河边沉默了许久,也许他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战争感到愤恨,对自己参与侵略感到羞愧和忏悔,对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宽大胸怀而动容,他此时正对自己将来为日中友好做些什么而谋划和思虑。

  一九九一年五月底,木下先生途经上海、苏州、南京再次来到马鞍山市。令他难过的是杨秣村的王仕根已病逝离开人间,木下有情有义,坚持要冒雨登山去拜谒王仕根的墓,我和王的夫人只好陪同,撑著雨伞,一步步登山。我又伴同他去当涂的薛津,因为下过大雨,轿车无法驶进村庄,我们只好睬著乡村的泥泞小路,来到沈老伯家,木下与沈老伯热烈拥抱,和村民们一一握手,他又给他和村民分送纪念品,表示一点心意。他握著照相机,拍摄下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留下友好的重逢,人生岁月的思念。

  接著,他沿著长江溯流而上,访问了武汉、岳阳、临湘等地。实际上是按他当年在华战败、投降、当战俘、复员回日本反方向的路线旅行访问,回国后他出版了日文版《悠悠长江行》一书,该书以他旧地重游,回忆往事,今昔对比,用亲身的经历,大量的事实,发自内心的感慨,揭露和谴责了当年日军的侵略罪行,赞扬了善良的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宽阔情怀,同时歌颂了相隔半个世纪中国的巨变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该书由我推荐,夏文宝先生翻译成中文,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木下先生两次中国之行,了却了多年的愿望,加深了对中国的印象,增强了日中友好的情怀,从此,他成了一位古道热肠、乐此不疲的日中友好人士。他不但在他的多部著作中揭露日军当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呼吁日中要世代友好,而且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中国人民对他的大度和恩惠。

  为了使中日友好后继有人,他担保多名中国青年赴日本留学,关心许多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无私地帮助他们;他倡导在李白的终老之地□□马鞍山市成立马鞍山李白创造基金会,他两次为基金会捐款八十万日元;一九九一年他获知马鞍山和安徽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邮来十万日元略表心意;他还为日本遗留在中国的战争孤儿寻找失散的亲人,不辞劳苦地东奔西走……木下先生以自己的良知谱写著日中友好的新篇章,用自己的行动架起日中友谊之桥。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8146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