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成长的故事(一)
日期: 08年04月3期

  刘子亮

 

  2007年12月23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快递公司的叔叔把一本小书递到了我的手中——深蓝的封面上,印著一弯月亮和一个骑在屋脊望月的孩子。这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二本译著《宇宙的孤儿》。我把这本书反覆翻过几遍,那份喜悦,和我出版第一本译著时相比别是一种滋味。因为这一刻我意识到,18岁人生,又一颗深深的脚印已经印下。看著这本书,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一、小小留学生

 

 

  我六岁时随父母去了日本,在日本京都的上贺茂小学度过了我的大部分童年。

  我是那所学校里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小留学生。我1989年出生在北京。3岁那年,父母双双去日本留学,我由于太小,则回到了东北小镇的老家,由我的爷爷和奶奶照顾。

  那段时光的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只记得从家门出去,对面是一座小山,右拐下坡是一家家常菜馆子(那里的锅包肉是我小时候的最爱,爷爷奶奶常买给我吃),再往左走,就上了一条宽敞的、两旁都是大杨树的柏油路山坡。顺著这坡直著走上去,就是我的幼儿园和小学。对于那时候的我,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了。

  然而有一件东西总能把我带到另一个世界,那就是每到年节我父母给我从日本邮寄过来的装满点心和衣服玩具的大包裹。每当我收到这大爱心包(那时的日本邮寄包上总是印著一颗红心),我都会兴奋不已。好吃的点心和精致的玩具当然是主角,但还有一点,就是每次打开包裹时里头散发出来的香味——当时我叫它日本味儿”——总是能把我带入幻想中的日本去。在那幻想中的日本,空气中飘散著巧克力和饼乾的香味,满大街都是高楼大厦,然后路上跑的车都是新干线型的,闪闪发亮。那个时候,我总是会坐在墙头上,吃著那些邮寄过来的洋点心,想日本的样子,想日本会不会也有像家门口一样的柏油路山坡,想我的父母什么时候会来接我。

  这一想三年就过去了,在我六岁半的时候,我的父母将我接到了日本。不过初到日本的我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终于来到了日本和父母在一起了,而悲的是除了漂亮的高楼大厦外我的幻想日本都没有成为现实。

  新生活很快扑面而来,日语的五十音图还没背下来,我就已经开始在日本上小学一年级了。记得入学的第一天老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轮到我我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最后憋得脸发热拿起粉笔就往黑板上写起了中文□□我叫刘子亮我来自中国,十个大字引发了全班的一阵惊叹,虽然这自我介绍可能没人懂,但至少我来自中国这个意思应该算是传达成功了。

  外语还真是应该在小时候学,上了小学不到三个月我基本上就已经可以和班里的同学们正常交流了。说来这可多亏了当时正风靡日本的龙珠:刚开始上学一句日语都不会的我心中却迫切渴望与小朋友玩,于是我就回家反覆看从音像店租来的龙珠录像带,把其中出现的台词背了下来,在学校里一有人跟我说日语,我不懂,但不肯示弱,就猛背这些台词,感觉上很像在用日本语和同学们交谈。谁知我背的偏偏都是布尔马(龙珠中的一个小女孩)的台词,导致有一段时间全班同学都认为我是娘娘腔……尽管如此,我确实就是在这些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日语的。

  日本的小学教育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早上九点开始上课,下午三点放学,一天六节课外加一个中午午休。基本上放学后就是学生的自由时间了。对于课程的内容和安排,有以下几点和回国后我所体验到的国内的小学不同:

  一,不分主科副科,所有科目一律平等。记得小学时有语文,数学,理科(相当于我们的生物),社会,美术,音乐,体育,内容比较丰富。

  二,社会实践和亲自动手的内容很多,尤其是社会和理科两门课,经常会自愿组队然后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上课实践出去做调查,比如对我们居住地域神社的布局、地下水设施等,回来之后把自己小组的调查成果做成一个大的图文报告展示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是研究的关键。

  三,学习内容较浅,作业少,留给学生自己的课后时间比较多。

  四,(这是我印象很深,也是很值得一说的一个,不知算不算教育范围。)在日本小学里,骑独轮车是一种最盛行的运动。单单我在的小学里,四五百个学生,学校就给配了70多辆独轮车摆在广场边。一下课学生们就都会涌到广场上,找出一辆最好骑的独轮车然后就是呼呼地骑,几个人围著圈子骑,牵著手骑,甚至飙车骑,花样多了,一直到上课。我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但入乡随俗,独轮车也成了我的一大爱好,而和一群朋友在广场上赛独轮车的情景也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日本的小学教育给人一种很轻松愉快的感觉,在愉快中,也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和道理。然而,日本也有许多把孩子从小就送入各种私塾中学习的教育一本道的家长。

  日本的课后班(非学校的),也就是所谓的私塾特别发达。记得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还不明显,大家放学就疯玩,但到了三年级左右就发现放学后周围游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过会儿还有,今天不玩了。是放学后对话中的高频用语。这很像国内的补习班,但不同的是日本学生对于这种私塾的依赖程度很高。家长们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报上很多私塾,也就出现了名牌非名牌私塾,而孩子上的私塾数量以及牌子也就成了家长之间衡量谁的孩子优秀的重要标准。

  我自己在日本时,就曾在私塾公文式学习。一开始的时候,我的名字在墙上的进度榜上只是和同学肩膀齐平,可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日语居然排到了前面。这极大刺激了我的好胜心。我开始有意识猛力冲击日语,最后遥遥领先学到了高中一年水准。这时候我的日语已经不知不觉提高了很大一块,开始大量地阅读夏目漱石、星新一等作家的小说集。这一切,为我回国后翻译日文小说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日本小学生除以学习为主的私塾外,学习各种技能也是风气,而且往往一报好几个。除了日语学习外,我还上过绘画、书法、游泳、钢琴等训练班。但是,无论是什么样子的课外学习,都不是填鸭式的,更多的是重视自主性学习的教育。有一位老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错。从我个人的成长看,硬塞给孩子一点知识,远不如培养起孩子的兴趣。

                    (未完待续)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7056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