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成
美国《新闻周刊》
“伊冯娜.吴的衣著对从事稻田耕作来说有点过分讲究。这位胖胖的、43岁的香港家庭主妇戴著猫眼式名牌眼镜,穿著洁白的网球鞋。在拿起锄头前,她戴上一副棉手套。割稻子在这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奥斯汀庄园的‘减肥营’里(位于同香港隔界相望的番禹县),割稻子有新的用途——为富人减肥。奥斯汀庄园农场是目前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的数十家健康训练营地之一。营员们乘船来到中国南部的一个村庄,那里有香港港安医院开办的营地。营地负责人说:‘我们想让他们尝试健康的生活方式。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让他们下农田劳动’。
“吴和其他减肥营营员每周要付350美元,并要遵守严格的作息制度。他们天一亮就起床,然后跑步,到田地里劳作。他们吃的东西基本都是自己种的,食物所含热量经过严格计算。”
看完这篇报道,使我回忆起自己过去一段农村体力劳动生活。
1968年11月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农村集体户,成为一名农民。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变成农民,自己一时难以适应。一开始,我试图用拼命劳动、消耗体力来麻醉神经,忘却精神上的伤痛,忘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后来却渐渐地喜欢上了体力活,并鬼使神差地拒绝一切轻活,坚决要求到生产第一线干重体力活。回想起来,体力劳动除了使人吃饭香、睡觉好、强壮身体之外,它给予人精神上的满足和收获,则是单纯的脑力劳动所做不到的。
1、重新认识了自己。下乡前自己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对体力劳动有种恐惧感,怕干不了、丢面子,自卑心很强。参加体力劳动后,渐渐改变了我的性格和对自己的看法。在干活的力气、技巧上,只要你肯付出,做得并不比别人差,自己并不弱,真正感到了自己内在的力量,自信心大增。当你经受住如此枯燥、繁重的体力劳动的磨练,那还有什么其他困难不能克服呢?
2、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不得半点藏奸耍滑。你不出力,你就刨不动土地,你就割不下庄稼。
3、冷静与耐力。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重体力活,如果你不想成为落伍者,你就必须平均分配你的体力,不能忽高忽低。太累,你坚持不到最后;太轻巧,你完不成任务。我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始终一个劲,既不过热也不过冷,不受周围同伴情绪的感染。
4、人是社会动物,个人只有为大众的事业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只有在为他人作出的贡献中,才能体现你的价值。
人类的发展史表明,人类头脑和智力的进化来源于体力劳动,体力劳动的废除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必将导致人类的退化。蔓延世界范围的肥胖症,就是大自然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一种惩罚。
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一样,是人类最主要的、高尚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传统美德:朴实、韧性、刚毅、互助、富有同情心、扶弱济贫……都是来源于体力劳动。知识分子的弱点:空虚、软弱、幻想、偏激,无组织性……几乎都和脱离体力劳动有关。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杠杆。这种结合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知识分子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第二次是建国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实行了一种强制性结合,其所释放的能量也不能低估。1978年文革后,能量释放的最初反应是一大批在这种结合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文学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促使劫后馀生的人们去反思过去的历史,寻找未来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体力劳动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度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切胜利与失败,归根结底都与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矛盾解决得好坏有关。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真理。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体力劳动也不能消除,消除的只是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