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水
下吕是岐阜县一个小地方,堪称山国山城。北边的高山市很有名,不说旁边的,单是每年的“高山祭”就吸引著千万旅人。大家都冲著那个花车(日语“屋台”)上小偶人而来,他翻一个跟斗,“哗啦”掉下一嘟噜东西,就能赢得雷鸣般的喝彩和掌声。
然而,下吕没这么热闹,它不需要。它以朴实为本,以静穆取胜,以温馨夺人。这里当然有温泉(日本的旅游景点,很少没有温泉的),而且这里的温泉很特别,你一跨进大浴池,就会搅起一些絮絮拉拉的漂浮物来。真脏?不,你外行了。那可不是清扫员偷懒留下的灰尘、杂质,那是藻花!是下吕温泉乡独有的宝物。据说,有藻花的流泉,对人体具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
还有,下吕的“足汤”更是一绝。也许你说,这不稀罕,凡有温泉的地方,都有足汤。可下吕的足汤遍地都是,真可谓“家家泉水,户户热汤”。从下吕车站一下车,一眼就能看到附近耸立著碉堡似的大水罐,管道纵横交织,蒸汽氤氲,将地下的热水分送全城。站在飞□川大桥上,看到河滩上露天大浴池中,一群人在洗浴,溟蒙的水雾里漂浮著肥白的胴体,清风送来一阵阵男女的欢笑。过了桥,一支流水直达远山,散步道两旁便是足汤的世界。一轩木屋,一座凉亭,一弯廊庑,四周是光洁的杉板(日语“缘台”),中央是汩汩的流泉。这些足汤大都免费,少数收费的至多也就一二百日元。游客可以小憩,可以濯足,自由自在,尽享天然。虽然没有管理人员,但入浴也有一定的规矩,例如:自带毛巾,不可把身子浸进水里,擦乾自己弄湿的座席……这些规矩自觉遵守,没有人命令你如何如何。因为洗足汤本来就是轻松愉快的事,谁也不愿意因为违反规矩而搅乱了心境。
下吕的名望完全是林罗山一手抬起来的,他在一篇纪行文中写道:“诸国众多之温泉中,以有马、草津、下吕三处最有名。”林罗山何许人也?他是江户幕府的儒官,18岁读《朱子集注》,立志研究朱子学,后师事藤原惺窝,并经惺窝的推介而晋见德川家康,深得其信任。1630年,他于上野汤岛创立学问所,这便是昌平黉的起源。林罗山是何时到下吕的,不得而知,但由于他的一句话,下吕人就对他感激涕零。1992年春天,人们在白鹭桥上建造了一座林罗山铜像,高160厘米,重1200公斤。这座铜像姿态很不寻常,那样子不像大儒,一点儿也不斯文,倒像一个机智幽默的江湖艺人。你看,他正在同一群猴子追逐嬉戏、乐不可支哩!
还有一位民歌作家野口雨情,他写过一首《下吕小调》,从此也被人们记住了。御前山下有一处清幽的园林□□雨情公园,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中央立著野口的半身像,刻著那首《下吕小调》。
还有卓别林,不知他和下吕有什么关系,竟也蹲踞在一座小桥上,带著他那特有的滑稽。
山间的合掌村很值得一看,这里集中了十多座“故大家”的住宅,呈“A”型的草葺的屋顶,像刀刃一般“反割”著蓝天。这些房屋称作“切妻合掌造”,是日本古老民家建筑的一种造型。厚重的茅草上遍布著绿苔,似乎随时都会滑落下来。看完内院,再绕著四周的山路转一圈儿,眼前闲闲草舍,耳畔嘤嘤鸟鸣,恍惚置身于宋元山水画的情境之中。
总之,下吕精巧而野朴,沉静又温婉,它的游客不是那些喜欢起哄、哪里热闹哪里去的“人来疯”,而是一些厌弃城市喧嚣、偏爱孤清和静谧的特殊的一群。至于下吕还有些什么魅力,你只有亲自走一遭儿,才能细细体会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