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父亲与他的学生陈景润(下)
日期: 07年02月2期

东京

李小婵

 

陈景润“吃书”的故事

陈景润的“1+2”的辉煌证明使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数学家奋斗了250年的古典数学难题,在60年代中叶达到了接近顶峰的最后一步。日本岩波数学辞典上早在1968年就已有陈景润的名字,陈景润这三字,改变了文革后考进大学的一代年青人。我们厦大的学生那时暗地里流行两个派别,一个是称陈景润是天才,叫天才派,一个是认定陈景润是苦学得到荣冠的,叫苦学派。记得,在一次周末回家吃晚饭时,我问父亲,陈景润是天才还是苦学?父亲不假思索地说,不是天才,是靠苦学的,不过他有一种先天注定的使命感。于是,父亲给我们讲了徐迟报告文学中没有的陈景润的故事,还风趣地起了一个名叫《陈景润“吃书”》。

父亲从日本回国后赴厦门大学数学系(当时还是数理系)任教,陈景润是解放后第一期学生。父亲为这一班开的课是数论,取东京帝大被称为“日本的数学之父”(引自朝日新闻人脉记<现连载中>悢妛偡傞僸僩價僩孅怞偲楃巀崅栘偺惗奤)的高木贞治所著《初等数论》,父亲向这一班讲述数论史上三大未决问题(1)费马问题,(2)双生素问题,(3)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问我父亲,他想做一些深入的研究,看什么书比较好?父亲就推荐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并启发性地说,如果你能在此基础上有一些改进,就是非常大的成就,但首先要打好基础。有一次上课,父亲引用这本书,让陈景润翻开书,没想到陈景润从口袋里拿出几页,一问才知道陈景润把这本书拆成一页一页,五天放几页在口袋里,吃饭时也看,上厕所时也看,边走边看,一直把一页一面的内容都背下来。虽然一页页绉巴巴的了,但全部印进陈景润的脑子里,如同吃掉又消化了,所以他后来在写论文时,能够了如手指,立刻反映出所需要的资料,运用自如。终于陈景润在读破《堆垒素数论》后发现有一个地方可以修改,于是他撰写了论文《他利问题》,请教父亲,父亲惊喜这个重大突破,马上推荐给多位数学专家,辗转至华罗庚,华罗庚邀请陈景润参加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数学论文交流大会。

内向的陈景润面对台下老教授、名专家,十分拘谨,在黑板上写了一会,没说几句,又背对听众朝著黑板一个劲写,父亲在台下比台上的陈景润更急,眼看陈景润的论文发表砸锅已定,父亲终于按捺不住望学子成龙之心,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这些都被端坐在前排的华罗庚看在眼里,最后华罗庚也上台作了补充。这次北京发表会,是陈景润在不仅中国,也是全球数学届的初露头角,也是他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成功的第一步。他成了在中国数学论坛上展现的一颗灿烂新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去年年底,我出差回国时,拐回厦门小住两天,看望父母。每次回去,必有一个节目,是聆听父亲的个人讲义,古今中外,哲学经济,但父亲没有对我提他的名字刻在陈景润的大理石碑上的事。还是临走时,我哥哥来看我,闲聊中说起今年厦门多了一个重要景点,即陈景润的铜像与石碑之事,石碑上刻著陈景润院士给我们老爸的信,由此我才得知这件事。

父亲一直痛心陈景润走得太早,常说:景润是太累了。

1996319日,一代数学巨星陈景润在他63岁生日前两个月时,因病与世长辞。

他留下年轻的夫人由昆,留下今年才15岁的独生子陈由伟,离开了人世。可以说,他获得的数学皇冠,是用他的生命换取的。他走了,这样匆匆地走了,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什么也不能,但是,至少,我们应把他献身于科学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对于我,通过父亲,比别人多了解了一点陈景润,我愿意歌颂他,传诵他,从遥远的东京祈愿我们中国再多出几位陈景润。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3351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