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卫
鲁迅竟然被评价为民族的败类,也好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如何黑白颠倒了。
两篇评价鲁迅的文章让我开了眼界,虽说我拥护言论自由,但还是因此感到某种愤怒和难以理解。
两个作者都很谦虚,一个说自己只有8年不到的学历,另一位则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在做家务的闲暇时候研究一下鲁迅。于是他们就对鲁迅大加评判了起来!
必须承认,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其他的名号,什么“民族魂”、“思想家”、“旗手”之类,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后辈人给他强加上去的。当然,文学和思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文学家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思想内涵,否则他的作品不会有影响和震撼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为思想家。仅此而已。评价鲁迅,我们必须首先看到他是一个文学家这个基本点。我们评价文学家,应该著眼于他的作品的内容、思想以及影响力,用过多的个人品格来影响评价,就显得不够严肃了。
性格是影响文人的最大因素,这一点毫无疑问。古往今来的有成就的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鲁迅的性格决定了他文章的韵味和特点,但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个性来否定他文章的成就。鲁迅或许在个性方面有某些缺憾,比如从小的环境造成他的偏狭,心胸狭隘、待人刻薄等等,这些个性特点决定了他充满了十足的火药味的文章。固然,鲁迅在与其他文学人士争论时(比如
如果用人的性格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就的话,我看世界上很多的名人都会变成一文不值的人:培根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伽利略每逢宗教审判就投降,不敢坚持真理;而卓别林是个著名的吝啬鬼,等等,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至于说鲁迅富得流油,但是不肯照顾前妻;偷看弟媳洗澡等等,这些怎么能成为评价一个文学家的理由呢?个人生活方面,希特勒倒是有很多优点:勤俭、克己等等,但是谁能说希特勒是个值得赞赏的人呢?
有人说鲁迅并没有什么宏篇巨制,我要说,已经足够了。在那个白话文成型不久的年代,创作了那样的数量和质量的文学作品,已经足以让我们敬佩了。况且从数量来说,鲁迅的数量并不算少,你去数数鲁迅全集有几卷就知道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量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单纯地看数量,我看
有人说鲁迅的缺点在于投靠了中共,这一点也需要具体分析。从鲁迅的性格来看,他不会去全心全意地投靠一个集团,但是,因为他对于现政府的绝望和批判,转而对另一个同样批判现政府的集团有一些好感和亲近,也完全可以理解。就像今天的李敖一样,他批判台湾的国民党,却对中共似乎情有独锺,这是一种“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属于人性的局限性,不应该过分地求全责备。像鲁迅这样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会糊涂到全身心地投靠共产党的地步。换个角度来看,我看鲁迅未必就全心全意地赞成中共,他并没有表示过全心投靠之意。他晚年所表述的“一个都不原谅!”,这里的意思极深刻,并非外人可以完全领会,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投靠谁。
值得庆幸的是,鲁迅、胡适、蔡元培等等,都没有生活在中共的统治之下,否则一个也没有好日子过。他们都是敢于思想敢于说真话的人,在中共的世界里,没有他们的活路。
许多人所不满的,是鲁迅对于中国人那些毫不留情的一针见血的批判,加上他对于日本的赞赏。而在这一点上,我恰恰跟鲁迅有完全一致的思想。有人说在中国人当中,阿Q不过占1%,我要说,这一说法本身就是阿Q的逃避心理。中国人不能被批判吗?不应该被批判吗?上帝啊,对于中国人的批判,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自身批判的巨大免疫力和拒绝批判的秉性,使得他们百年来,虽落后混沌,国难频仍,仍不知进取,夜郎自大,坐井观天,据一时之得而沾沾自喜,凭苟且之安而自傲天下。这样的民族,恰恰是应该被批判和被嘲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的批判又何过之有!
乃至中国今日怪状之种种,完全是中国共产党建政以来,罔顾人性,为所欲为的恶性结果总爆发,又何以成为批判鲁迅的理由!
对鲁迅的围剿,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