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王海蓝:海外华人女性该有的样子
日期: 2022/12/09 06:46
—记我心目中的梁德华女士

文/王海蓝

    
与德华老师的结识,时间并不长,不过两年,但我总有个错觉,仿佛跟她成为朋友已有多年。去年我不顾疫情,约她在新宿站的京王饮食一条街聚了一下,这是我俩第一次真正的会面和聚餐。德华老师虽然算不上很漂亮,但她那从内心发出的微笑与那双真诚的眼睛,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亲和力。我直觉坐在对面的她就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所以不由自主地向她倾诉我那段时间的委屈与烦恼。她是一位非常安静的倾听者,内心的柔软、温润和善良几乎都写在了她的脸上。她也适时地给我劝慰与鼓励,让我感受到了疫情期间久违的温暖。她那次还带给了我最爱吃的日本精美甜点,用餐完毕她把路痴的我送到涩谷站离开后,又担心我坐错了车次,立马发信提醒我该选择哪趟车。那种细心的呵护,着实把我暖到心坎里。事后她还告诉我说,那次见面她也感受到我的友好与信任,她同样认定了我这个好友。



 

由"Photo: © Copyright Steinway & Sons",CC BY-SA 3.0,来自维基百科

由于生活忙碌,我日常跟德华老师聊天的机会也不多,但平时如果有不错的中日文化讲座信息时,她一定会推送给我,得知我有时间参加的话,她甚至替我报名。今年初夏她还邀我参加了华人朋友每周一次的网上中英文诗歌鉴赏课,我们又多了网上见面和交流的机会。也正是在这样轻松又快乐的诗歌课上,我了解到德华老师更多的内在魅力。她的中英文发音字正腔圆,朗读很有范,才知她是受益于东京话剧艺术协会举办的朗诵主持班凌老师的教诲,她还登台参与过公开的朗诵艺术表演。她对待英文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最为认真的,她经常把学到的那些英文名诗,一笔一划地抄写在精美的信笺上,发到诗歌微信群里之后,大家都啧啧称赞。在我们中英文诗歌课那场唯一的线下聚会活动时,她的即兴英文表现,也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她的才能与用功。那场聚会她还有让我感动之处,就是她知道我是第一次去,担心我找不到地方,她先到聚会场地后发现我还没到,就出门去车站方向迎接我了。我在茫然行走的小路上突然看到她的出现,格外惊喜,一下子拥抱上去。聚会的两个小时里她也十分照顾我,也许是在她相对熟悉的环境里,她怕我感到拘谨和陌生。从那以后,我跟她走得更近了。

因为文学的共同爱好,德华老师通过微信,给我发来她的两三篇当时尚未公开发表的散文。我读后触动很大,真的。这里并非是说她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从她用心写出的文章里,我读出了极具人格魅力的德华老师,甚至对她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德华老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爱,她的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应该是她作为普通的海外华人女性最有魅力的一点。德华老师虽然是工科出身,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她从不放弃重新学习的机会。如前文所述,她参加了中英文诗歌鉴赏班、话剧协会的朗诵主持班,我通过阅读她的随笔《窗外的葡萄,让我弹一首快乐的曲子给你听》一文,还得知她在没有学过任何乐器、不识五线谱的情况下,跟小朋友一样加入零基础钢琴学习班,我无法想象她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学钢琴四年来,德华老师一直努力不懈,今年的钢琴汇报表演会上她终于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发挥,所以事后她写成文章,将喜悦分享给大家。她在文中这样写到:“因为快乐了,所以愿意坚持。放钢琴的房间窗外爬着一条葡萄藤,上面结了一串葡萄。我练琴时会特意把窗帘拉开,看着那串葡萄,我边弹边想:‘窗外的那串葡萄,它能听到我琴声里的快乐吗?’”   

读到这些,我才理解她的动力在于她懂得追求快乐,她像孩童般在心里装着生活中的美好和梦想,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告诉她说,我也多次想学钢琴,家里有钢琴放置着,但是缺乏勇气和毅力。她建议说,一定要接纳当下不完美的自己,慢慢地学,慢慢地积累,不轻易言弃。她还让我记住她们朗诵班老师的一句名言“活儿就怕干”“,她也认为只要行动起来,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德华老师还参加过“能量管理营”的心理训练课程,她说一定要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发生连结,要看到自己真正的情感需求,学会真正爱自己,自己满足自己而不去外求,这样才会感受到内心的笃定、平和与自由。另外她还积极参加了读书群,阅读和青春期等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借以处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德华老师来日本之初,因为有国内相同的工作经验,她顺利进入她出国前在北京工作的那家外企的日本分公司,在那里工作了近十五年,因为日常太忙,为了更多地照顾家庭和孩子,她在2015辞去了正职。辞职以后她放弃原专业的舒适圈,打算做中文老师,并为此努力考取汉语教师资格证,她同时还考取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德华老师满身的能量就像一个大气场,让她身边的好友备受感染和鼓舞。每次看到她,我都觉得自己相形见绌,就会不时地提醒自己该努力了,不管做什么都要做一样像一样,不可懈怠生活和工作。



我对德华老师欣赏和崇敬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无私奉献精神。说实话,疫情期间我那次之所以邀约德华老师见面,主要是因为近两年她在我们日本华文作家协会里一直是默默付出和奉献,作为现任会长的我都记在心里,所以想找个时间请她吃饭,借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我是在2020年初全球疫情传播最猛的时候受命接任会长一职的,种种艰难与受限,使得协会现场活动无法开展,只能通过zoom定期做几场文学讲座。但由于我们协会从事写作的中老年较多,而且文科出身的比例重,举办网上文学讲座时,就连理事会的一些成员也难以胜任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德华老师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两年几乎每一场讲座都是她在后台负责录制,事后还花掉很多时间把讲座视频资料整理出来,认真地保存并传送给我们,有时还要应国内文友的视频回放要求,她又费时费力地把谷歌云盘所存转换到百度云盘。德华老师并不是我们理事会成员,却不遗余力、毫无计较地做着理事会的杂务工作。每次讲座结束后在我处理一堆后续工作时,总是她给我一份感动和力量。而德华老师真诚又谦和,她说自己能为协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开心,所以我对她更是充满无限感激。

德华老师辞去外企的正职之后,有了自己的时间,她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例如,她不辞劳苦连续四年参加了东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志愿者活动,再如她在所居地的国际友好交流协会也做着志愿者工作,特别是不会说日语的学生家长需要和日本老师面谈时,她总去帮忙做些翻译和引领工作。前文我已把她在我们日华作家协会里的义务帮忙做了描述,所以可以想象出她在加入其他几个社团后的积极奉献。德华老师说,她之所以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因为她愿意帮助人,她很希望给大家传递一份美好。是的,奉献精神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乐于奉献的人是一股清流,他们给社会增添了许多美好。

德华老师的这些经历,并非她讲给大家的,其实她平时不爱多说话,不是张扬的人,而是一个安静、内敛的实干家。我是从她发来的那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里了解到她的这些努力和收获。《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把我读得泪流满面,她还没有公开过,只是出于信任,她发给了我私下阅读。但我觉得那篇大作值得发表,字里行间洋溢着她对妈妈的爱和思念,感人至深!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原生家庭,爸爸把她宠成小公主,妈妈也是百般疼爱幼时体弱的她,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妈妈积劳成疾,因病早逝,大好青春年华里的她从此没了妈妈。她怀念小时候与妈妈相处的每一个幸福时刻,她感念妈妈生前每一次的言传身教。从德华老师的文章里读到,她妈妈被爸爸说成“白天在单位拼命工作像个英雄,晚上回家病得像只狗熊”,就是说她妈妈不管晚上在家病得多么厉害,自己有多痛苦,一到白天就精神抖擞,照样去工作,照样全力以赴,无私奉献。德华老师从她妈妈身上看到了乐观、热情、坚强、有责任感、有勇气、与人为善等品格,她是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妈妈待人接物的方式。她在信中,还提到把她带大的奶奶,虽然没读过书,不识字,但奶奶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也是让她难忘和尊敬的。德华老师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说她们兄妹俩从心里感恩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感谢父母靠自己的汗水和努力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感激父母教他们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诚然,大人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提到写信,方知德华老师在北京读大学时,跟妈妈之间就有互相写信的习惯,一写就是好几页,中间还夹着照片,那是她和妈妈之间非常美好的一段回忆。但自从妈妈去世之后,她尽管非常想念妈妈,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她都没有梦见过妈妈,内心很难过,因此“能量管理营“的老师建议她给天堂里的妈妈写信。信中有她以前美好的回忆,也有她当下的生活体验和感想,这些都是她对妈妈表达出的爱和想念,写信确实是她和已故妈妈之间最好的连结方式。她还用写信给她在世的高龄父亲,用尽心思让老人家安度晚年。我很受启发,想起了这三年多相继去世的父母,于是动笔给他们写信,仿佛看到他们还在故乡等我的信件一样。我想,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华人女性,都可以用写信的这种方式,与故去的亲人进行无形的连结,从中会得到心灵慰藉和生存力量。

总之,德华老师是很好的一个人,文理兼备,多才多艺,而她更为感染我们的是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用心和认真,还有她的无私奉献、不辞劳苦,让我们感动。而她本人却是那么低调和内敛,与我们相处时她是那么娴静与随和,朴实与善良,是一位能够给人安全感、值得信赖和托付的朋友。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些旅居在外的华人女性,其实不一定要活得有多精彩、多耀眼,只要内心柔软又善良,生活再难都不抱怨,不自弃,依然对生活和周围的人们充满热情。并且作为跨国的我们,应对中日之间的交流活动给予关心,力所能及地奉献自己,正能量满满的,这就足够了。照直说,我已从梁德华女士身上,悟出了普通的海外华人女性该有的样子,我们应向她致敬,向她学习。

【作者简介】王海蓝,女,山东巨野人。2011年在日本筑波大学图书情报学研究科获取博士学位(Ph.D),随后回国进入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14年顺利出站。现居东京,担任樱美林大学孔院汉语教师,并在日本NHK学园讲授中国语。同时兼任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代表作是日文出版的专著《村上春樹と中国》,相关研究曾被朝日新闻、日经新闻、NHK第一广播、新华社东京分社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和报道,也曾受邀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河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举办过专场讲座。近年来主要从事日本华文文学研究,所撰写的相关评论、随笔、散文以及翻译作品等,先后发表在《文艺报》《作品与争鸣》《环球》《国际日报》以及朝日新闻、中国作家网等网媒报刊上。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20021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