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村
鸟巢,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鸟的家,据说鸟巢主要是给卵或雏鸟提供一个温暖的场所,以便孵化和养育下一代。根据鸟类的不同,鸟巢的种类千变万化,有的草草而就,用几根树枝一些杂草编制而成,而有一些鸟巢非常精致,如织布鸟的鸟巢,简直是巧夺天工。织布鸟(学名:Ploceidae )是织布鸟科下的一属鸟类,大小似麻雀,属下有58个不同的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和亚洲,是目前最会营巢的鸟儿。它们利用多种多样的编织技术和打结技术打造出十分精致的鸟巢,鸟巢编制得十分细密结实,呈曲颈瓶状,有点像古代瓷器。鸟巢悬挂在树上,在树杈的适当部位,以草茎、麻皮打结固定,由上往下精心织成逐渐扩大的巢壁,像瓷器的中部,然后在再缩小成兜状的巢底,也像瓷器的底部,呈上下小中间大状态。出入口开在一侧,不会直接遭到雨淋,吊在树上像一个悬挂的睡袋,完成后垫入兽毛、苔藓、柔草等,是一个非常舒适的“鸟之家”。我也看过一种北方的鸟巢,是牧区的一种鸟的鸟巢,名字我忘记了,它们的鸟巢是用家畜的毛等编织的,完全像北方的毡袜子,厚实、暖和、细致得密不透风,是我们人类用手工难以编织出来的。
也有少数鸟类会重复利用旧巢,例如白头海雕、喜鹊、家燕等,特别是人们熟悉的家燕,每年都不远万里重归旧巢,据说在英国某地,一只燕巢已经被代代相传了58年之久。
家燕(别名燕子)是流动于南北的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季飞回南方。日本的家燕九月或十月离开日本, 途经九州、冲绳,跨海南飞,在南方过冬,第二年的春天再回到日本。燕子们越冬地点最远在赤道附近,春夏最远能飞到俄罗斯北部地区“避暑”。

朗世宁 仙萼长春图册-桃花
据说燕子大脑内有一套复杂的生物指南针,可以根据地表特征,南北磁场来确定飞行方向,因此可以回到故乡,知道旧巢附近的大概范围,然后依靠独特的气味或对旧巢的视觉记忆来寻找自己的“老家”,构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动人景色。家燕一般用枯草和泥来筑巢,多在人工建筑物里筑巢。它们成双入对,出入在人家的屋内或屋檐下,让人有一种“游子还乡”的温馨感觉,这种情景,也成为中日诗人抒发乡情旅愁,悲欢离合的一种寄托与象征。
如《诗经·邶风·燕燕》中的诗句: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
大致意思是说:燕子燕子飞呀飞,非得羽毛长短不齐;姑娘就要出嫁了,远送姑娘直到郊外。姑娘越走越远,遥望不见姑娘影子,热泪如雨流满面!
北宋阮逸女《浣溪沙》诗云:
新叶初发淡无痕,春山交映绿为魂。轻烟半笼小黄昏。
燕子归来寻旧垒,风华尽处是离人。花随柳絮落纷纷。
新叶色浅,春山朦胧,燕归寻旧巢,游人望家乡。柳絮如烟,落花纷纷,旧迹未改,乡音如故,离愁别恨,跃然纸上。
在这一点上,中日诗人有相同之处,如日本俳人前田普罗的俳句:
燕去巢空 像古老的壶
うつろなる燕の巣あり古壺のごと
在这里,前田普罗望着空寂的燕巢,一种与远古的乡愁相联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就像古老的陶壶,落满尘埃,浓缩着许多温馨的记忆,陈旧着所有生机勃勃的回想。
又如西村公凤的俳句:
空寂无一人 炉火照巢燕
巣燕を誰もゐぬ炉の火が照らす
也许,巢中的燕子是一只盼望家人归来的孤燕,在炉火的映照下形影相吊,寂寞地等待,就像这间燃着炉火的空无一人的房间,在等待主人归来和游子扣门。
不远万里,不畏风雨,回到老家寻旧迹的燕子,不弃不离,成双入对飞进殿堂楼阁及寻常百姓屋檐下的燕子,唤起了中日诗人漂泊中的乡愁,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温暖的家的依恋和向往,对相聚与归来的承诺的坚守。当一对燕子衔这一根柔软茅草,一块黝黑的新泥重筑旧巢,是怎样一种不弃不离的家的温馨和对家的依偎让你感慨万千,泪流满面?这时你也许会不由自主地吟起那首古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