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柠
前些日子,日本媒体报道了一名在东京居住的中国男子因涉嫌使用伪造的假护照,被警方逮捕的消息。细读之下,发现这位老兄属于“智能型”犯罪:丫伪造的居然是日本最新一代的“e旅券”(即电子护照)。平心而论,丫“活儿”的确不算糙,但也许是IQ太高了的缘故(智商太高的人都容易犯蔑视众生的毛病),丫在技术上留下了一个极难发现的细枝末梢的Bug,而正是这个Bug,构成了最致命的打击——启动了成田机场的安检警报系统。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接触过日本人的国人,往往会吃惊于其思维的“数字化”程度之高。法国人罗兰.巴特通过对日本文字(假名)、俳句、日本料理、箸(筷子)、车站、弹子游戏等要素的分析,得出了东洋社会是一个《符号帝国》的结论。在东京随便哪个车站旁边的咖啡座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两个西装笔挺的Business Man一边啜著咖啡,一边谈业务。其中一个随手在纸巾上用圆珠笔划出一张表格,横轴是时间,从几号到几号,休息日做出标记,纵轴是有关工作的安排。边商量边描画,不大的工夫表格就被填满了。然后哥儿俩结账,走人。
年初,阔别一年去东京出差,最大的发现,是用现金的人少了。出行乘电车,原来,没定期券(相当于月票)的人,需买车票。虽然购票系统本身已高度发达,从哪到哪,哪站换车,大人、孩子各多少钱,一目了然,换钱、找钱都是自动化,但高峰时依然免不了排队。现在,即使没定期券的人,进站时,用钱夹往检票机上“啪”的一拍,挡板自动打开,人就进去了。开始的时候,笔者纳闷,心想,他们丫的钱夹咋就那么管用呢?我里面“福泽谕吉”(日币最大面值的纸币一万日元上印有福泽谕吉的头像)也没少装呀……后来才知道,人家的钱夹里装有一张充值IC卡,用卡对著检票机的读卡器一晃,就等于把车票投入了检票机。出站时,再一晃,系统就自动从卡的馀额中扣除了票款。即所谓的“One Touch”系统:只需轻轻一拍,人就“Touch & Go”了。
这种用于日本国铁(JR)全线的自动票务系统,出现的时间虽不长,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大大超出了票款核算的范畴,成了一种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那张IC卡,正式名称叫“SUICA”卡,即英文“Super Urban Intelligent Card”(权且译作“超级都市智能卡”)的缩写,日语读作“随卡”,酷似“西瓜”的发音,在日文中含有“任我行、随便走”的意思。
如果“随卡”只是一张相当于月票的“定期券”替代物的话,也就没啥好说的了□□毕竟,最近,连咱北京的地铁也有了可替代乘车券的IC充值卡。可任何新技术一旦到了东洋人手里,就成了活物,好像技术本身有生命似的,不但会纵向生长——更新换代,更会横向发展——合纵连横。前者好理解,任何技术都需要升级、提高,否则就面临淘汰;后者则充分体现了其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一面。
作为电子货币,“随卡”的充值、借记功能自不在话下,一卡在手,可随处消费。令人感佩不已的,是其“连横”的功能。譬如,你在拥有积分卡的家电量贩店买了两件大宗电器,如近期内再无其他添置打算的话,其积分便可打入“随卡”,用于乘车,或者乾脆买书,买文具;成天绕世界飞来飞去的Business Man,不用愁没工夫去海外旅行,积累的里程消化不掉,过期作废——在国内,电车总是要坐的;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喜欢用带“随卡”功能的手机,即使出门忘了带“随卡”,即使钱包被扒,只要充过值的一机在手,你尽可以在随便什么车站“Touch & Go”。口渴了,可以用手机在自动贩卖机上买听冷饮,肚子饿了,可以在24小时方便店买份可口的盒饭……
如此,一张“随卡”的背后,其实是交通、金融、航空、零售、物流等行业的整合。正是在这种传统产业充分整合的基础上,信息社会的电子商务才应运而生;反过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整合与提升。但由此而生的一个潜在问题是,与其说消费者选择商家,不如说前者的消费模式被相关利益集团(指那些由加盟“SUICA”的商家所构成的企业财团)选择,这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异化”?
因此,“随卡”在刷新著日本人生活的同时,某种意义上,也“创造”并深化著作为高度商业化消费社会日本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