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峰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暑假出差回到清华园,发现信箱里有一本阿?哲次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大32开,封面设计得很洁?簟7??槔矗???褪钦庖痪浠啊6杂谝桓鲅芯课淖盅Щ蛴镅匝У娜耍?饩浠昂芸赡苤皇窃诔率鲆桓黾创娴闹?丁5?鑫?桓鲅芯咳毡纠?返娜耍?右晃蝗毡狙д叩闹?橹卸恋秸饩浠埃?凰布淙垂雌鹦矶喙赜诤鹤值幕匾洌?刹坏貌蝗萌烁锌?蚯А?br> 这本书8年前我就读过。当时读的是日文版。
1995年,我考入京都大学读博士课程。我立刻就喜欢上这所老大学,因为它有一个图书数据极为丰富的图书馆。长期以来,我学习的坏习惯之一就是乱读书。有时进图书馆时心中只有一个大概的阅读方向,钻进书库后找一本相关的书就开始读,读到某个地方有时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于是换个地方找本书接着读。我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流浪式”。和流浪式不同的,还有一种“漂泊式”。漫无目的走进书库,觉得书架上哪一本书有趣,便拿起来读。之所以说这是“乱”读书,是因为那时候读书缺乏效率观念,只是信马由缰,读一上午有时连一行笔记都不做。乱读间不知不觉忘记了自己原来是客,忘记了这个异国的大学图书馆有一天对自己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那恶果是到今天写论文时,经常一下想起一条资料来,头脑中马上反映的是记载这数据的书大概在那个大图书馆的第几层楼第几个书架的哪一个位置上。可头脑中原本伸手可及的那本书,此刻就是踩着梯子拿着竹竿也已经够不着了。
书归正传。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对津田左右吉产生了兴趣,开始光顾书库中一本本津田写的和写津田的书来。于是某一天,我在书库一个不经眼的地方看到了几本书,和津田左右吉有了一次意外的接触。那些书用日文的假名写着津田的名字,满是灰尘地立在那里,明显很长时间没人翻动过。打开来看,我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全书通篇假名,没一个汉字。只用日文平假名和片假名书写的文件此前我也读到过。比如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文电报文档。难读是难读,但那些文件和一本书比起来毕竟很短,咬咬牙也就读下去了。正如一条河再宽总看得见彼岸,憋上一口气你有游过去的希望。可如果是一望无际的海,望一眼后你就只有放下书来兴叹的份儿了。津田的书怎么印成这个样子?下一次上课时免不了就此向日本教授请教,于是知道日本语发展史上有过一段颇想废除汉字的历史。
原来明治维新后有一个阶段,日本人也像我们近现代一样,开始拼命寻找自己为什么比西洋落后的原因。有些人像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写的那样,把目光放到洋人吃什么、喝什么上面,还有人则把目光放到了语言上。汉字的命运在日本由是进入了前途多舛的历史时期。说来在日本对汉字文化产生怀疑,可以追溯到德川幕府时代。在德川时代,西洋的文化藉助荷兰人经由长崎进入日本,称为“兰学”。兰学家们发现,和荷兰语相比,汉字实在过于复杂。复杂归复杂,他们翻译兰学著作时还是不能不使用汉字。受西洋传教士的影响,幕府末期的1866年,日本邮政事业的创始人前岛密提交过“汉字御废止之议”,要求废除汉字。明治维新后主张废除汉字的人慢慢多起来,在明治初期就成了点气候。1883年,主张只用假名的势力聚合到日本皇族有栖川宫威仁亲王之下,成立了有栖川宫威仁亲王任会长的“假名会”。“假名会”有5000名会员,出版《假名向导》杂志,还编撰了只用假名的字典。及至甲午一战,打败了大清朝,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一下子上来了。日本祖宗发明的假名成了至宝。再看一行行文字中,嵌于假名中那些战败者的祖先发明的汉字自然更成了落后的、极不科学的、极不合理的东西,成了很多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场?艋?毡居锏脑硕?浜淞伊艺箍?矗?蛱镒笥壹?哪羌副臼椋?蝗缥母锖煳辣?男”ǎ?且环菰硕?械牟?铩?br> 对于更聪明的另一些日本人,他们的革命却是不彻底的,属于想变法却还留着传统尾巴的那种。更聪明的日本人们经过计算,发现西洋字母只有26个,而日本的假名却有50之多。他们觉得已经多出的20几个假名再加上从中国搬来的笔划繁复的汉字,日本语当然变成了笨重之极的语言。使用如此笨重语言的日本人,怎么能不落后于西洋?“汉与洋同,皆为他邦”,既然汉字和西洋罗马字都是外来文字,而前者繁杂,后者简易,何妨去繁就简,干脆使用罗马字,把汉字和日语假名统统废掉。这意见最初由土佐的南部义筹提出,马上得到著名知识人西周、植物学家矢田部良吉等的呼应。1884年,主修哲学的外山正一和矢田部良吉等组成“罗马字会”,推行罗马字标识的日本语。这场运动不愠不火持续了很久,在地球物理学和度量衡统一方面贡献极大的田中馆爱橘和弟子田丸卓郎都投身于普及罗马字日语的事业中。1928年1月,日本罗马字社出版了《ROMAZI NO NIPPON》创刊号。只用假名的出版物,已经让大多数日本人头疼不已,全是罗马字的日语出版物,读起来大概更拮屈鳌牙。在日本前后近10年,我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但还没有体验过阅读全是由罗马字标识的日语出版物这份“幸福”。其流传不广,可想而知。
但是,汉字是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每个字都有音、型、义,不仅词义丰富,而且表达精练,书写优美。并且每个汉字都可以独立使用,同音字也可以藉助字型加以区别。没有汉字的日本语,假名多,占了不少纸面,造成浪费,表意上也损失了准确性,更少了东方文字特有的那份神韵。这场运动的结局不用细表。今天岩波书店重印津田左右吉的书时,不得不重新加进了“笨重”汉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暑假出差回到清华园,发现信箱里有一本阿?哲次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大32开,封面设计得很洁?簟7??槔矗???褪钦庖痪浠啊6杂谝桓鲅芯课淖盅Щ蛴镅匝У娜耍?饩浠昂芸赡苤皇窃诔率鲆桓黾创娴闹?丁5?鑫?桓鲅芯咳毡纠?返娜耍?右晃蝗毡狙д叩闹?橹卸恋秸饩浠埃?凰布淙垂雌鹦矶喙赜诤鹤值幕匾洌?刹坏貌蝗萌烁锌?蚯А?br> 这本书8年前我就读过。当时读的是日文版。
1995年,我考入京都大学读博士课程。我立刻就喜欢上这所老大学,因为它有一个图书数据极为丰富的图书馆。长期以来,我学习的坏习惯之一就是乱读书。有时进图书馆时心中只有一个大概的阅读方向,钻进书库后找一本相关的书就开始读,读到某个地方有时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于是换个地方找本书接着读。我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流浪式”。和流浪式不同的,还有一种“漂泊式”。漫无目的走进书库,觉得书架上哪一本书有趣,便拿起来读。之所以说这是“乱”读书,是因为那时候读书缺乏效率观念,只是信马由缰,读一上午有时连一行笔记都不做。乱读间不知不觉忘记了自己原来是客,忘记了这个异国的大学图书馆有一天对自己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那恶果是到今天写论文时,经常一下想起一条资料来,头脑中马上反映的是记载这数据的书大概在那个大图书馆的第几层楼第几个书架的哪一个位置上。可头脑中原本伸手可及的那本书,此刻就是踩着梯子拿着竹竿也已经够不着了。
书归正传。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对津田左右吉产生了兴趣,开始光顾书库中一本本津田写的和写津田的书来。于是某一天,我在书库一个不经眼的地方看到了几本书,和津田左右吉有了一次意外的接触。那些书用日文的假名写着津田的名字,满是灰尘地立在那里,明显很长时间没人翻动过。打开来看,我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全书通篇假名,没一个汉字。只用日文平假名和片假名书写的文件此前我也读到过。比如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文电报文档。难读是难读,但那些文件和一本书比起来毕竟很短,咬咬牙也就读下去了。正如一条河再宽总看得见彼岸,憋上一口气你有游过去的希望。可如果是一望无际的海,望一眼后你就只有放下书来兴叹的份儿了。津田的书怎么印成这个样子?下一次上课时免不了就此向日本教授请教,于是知道日本语发展史上有过一段颇想废除汉字的历史。
原来明治维新后有一个阶段,日本人也像我们近现代一样,开始拼命寻找自己为什么比西洋落后的原因。有些人像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写的那样,把目光放到洋人吃什么、喝什么上面,还有人则把目光放到了语言上。汉字的命运在日本由是进入了前途多舛的历史时期。说来在日本对汉字文化产生怀疑,可以追溯到德川幕府时代。在德川时代,西洋的文化藉助荷兰人经由长崎进入日本,称为“兰学”。兰学家们发现,和荷兰语相比,汉字实在过于复杂。复杂归复杂,他们翻译兰学著作时还是不能不使用汉字。受西洋传教士的影响,幕府末期的1866年,日本邮政事业的创始人前岛密提交过“汉字御废止之议”,要求废除汉字。明治维新后主张废除汉字的人慢慢多起来,在明治初期就成了点气候。1883年,主张只用假名的势力聚合到日本皇族有栖川宫威仁亲王之下,成立了有栖川宫威仁亲王任会长的“假名会”。“假名会”有5000名会员,出版《假名向导》杂志,还编撰了只用假名的字典。及至甲午一战,打败了大清朝,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一下子上来了。日本祖宗发明的假名成了至宝。再看一行行文字中,嵌于假名中那些战败者的祖先发明的汉字自然更成了落后的、极不科学的、极不合理的东西,成了很多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场?艋?毡居锏脑硕?浜淞伊艺箍?矗?蛱镒笥壹?哪羌副臼椋?蝗缥母锖煳辣?男”ǎ?且环菰硕?械牟?铩?br> 对于更聪明的另一些日本人,他们的革命却是不彻底的,属于想变法却还留着传统尾巴的那种。更聪明的日本人们经过计算,发现西洋字母只有26个,而日本的假名却有50之多。他们觉得已经多出的20几个假名再加上从中国搬来的笔划繁复的汉字,日本语当然变成了笨重之极的语言。使用如此笨重语言的日本人,怎么能不落后于西洋?“汉与洋同,皆为他邦”,既然汉字和西洋罗马字都是外来文字,而前者繁杂,后者简易,何妨去繁就简,干脆使用罗马字,把汉字和日语假名统统废掉。这意见最初由土佐的南部义筹提出,马上得到著名知识人西周、植物学家矢田部良吉等的呼应。1884年,主修哲学的外山正一和矢田部良吉等组成“罗马字会”,推行罗马字标识的日本语。这场运动不愠不火持续了很久,在地球物理学和度量衡统一方面贡献极大的田中馆爱橘和弟子田丸卓郎都投身于普及罗马字日语的事业中。1928年1月,日本罗马字社出版了《ROMAZI NO NIPPON》创刊号。只用假名的出版物,已经让大多数日本人头疼不已,全是罗马字的日语出版物,读起来大概更拮屈鳌牙。在日本前后近10年,我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但还没有体验过阅读全是由罗马字标识的日语出版物这份“幸福”。其流传不广,可想而知。
但是,汉字是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每个字都有音、型、义,不仅词义丰富,而且表达精练,书写优美。并且每个汉字都可以独立使用,同音字也可以藉助字型加以区别。没有汉字的日本语,假名多,占了不少纸面,造成浪费,表意上也损失了准确性,更少了东方文字特有的那份神韵。这场运动的结局不用细表。今天岩波书店重印津田左右吉的书时,不得不重新加进了“笨重”汉字,就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