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欧风小豆鸟
日期: 05年08月1期
       ■乐水
       川端康成在《我的伊豆》一文中说:“从伊豆山到伊东的海岸线,令人想起南欧来。”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伊豆半岛,由伊东到下田,翻越天城山,到达修善寺,兜了个圈子,和1998年夏季初游的路线正好相反,细细体味了这“日本的南欧”特有的风情,十分佩服作家的敏锐感触。不过,更多的日本人,则把濑户内海看作“日本的南欧”。我猜想,这是因为不管是伊豆还是濑户内海,都具有同南欧相近的气候风土吧。
       小豆岛似乎是我除马关(即下关)之外,最早知道的日本地名。大学时代,我阅读的第一部日本小说是壶井荣的《二十四只眼睛》。书中描写青年女教师大石先生和12名乡村少男少女的深厚情谊,控诉贫困和战争给岛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幸。壶井荣和她的丈夫壶井繁治都是日本“普罗文学”的重要作家,两人都出生在小豆岛,一个写诗,一个写小说。解放全人类的无产阶级理想,以及对文学事业的忠诚信念,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共同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如今,岛的东南海岸有一片古老的房舍、院落,像乡野渔村。大门口悬挂着“《二十四只眼睛》电影村”的招牌。1954年,这部小说由著名导演木下惠介搬上银幕,著名女星田中裕子担纲主演。这里是拍电影时的外景地,一直完好地保留下来了。今年6月,我到这里寻访,正巧碰上《二十四只眼睛》重拍新片,雪浪涌动的海边操场上,摄影机正对着一群乡村学童沙沙转动。教室里挤满了叽叽喳喳的小演员们。
       电影村里有一组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是根据小说情节塑造的年轻女教师和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做游戏的情景。群雕的后面坐落着“壶井荣文学馆”,馆内展出了壶井夫妇还有他们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无产阶级作家黑岛传治的手稿、书信、照片和生活用品。连生前东京家中的木墩沙发和围炉也搬来了。我坐在浸染著作家手泽的木椅上,看了《壶井文学之心》的录像,彷佛又回到40年前大学的课堂。
       壶井荣1899年生于小豆岛一个制造酱油桶的小业主家庭,家境贫苦,小学毕业后就到邮局和村公所工作。她从小就爱读文学书籍,1925年去东京,不久和同乡壶井繁治结婚。其后,在“普罗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她于1938年发表处女作《萝卜叶子》,以后又陆续写作了《日历》、《初旅》、《没有母亲的孩子和没有孩子的母亲》等300多篇作品,先后获得新潮文学奖、儿童文学奖、艺术院奖等多种奖赏。1952年出版长篇小说《二十四只眼睛》,两年后拍成电影,作者壶井荣随之一举成名,故乡小豆岛也因而繁忙起来,成为旅游的热点。
       从形状上看,小豆岛像一头俯首而立的水牛,主体是高山,四周近海地区较为低平,公路沿海岸蜿蜒。由冈山市东南的日生港乘船,海程70分钟,抵达牛背上的大部港。船舱广大,可并排停放七八辆大巴。车子进舱,人员下车由两侧缘梯而上,大海就在身边跳荡,彷佛要拉我一道欢舞。二层是豪华的客厅,摆着一排排牛皮沙发。三层是平展展的甲板,设茶棚、座椅,四周的铁栅栏上悬着雪白的救护设备。潮风拂拂,濡我襟袖。凭栏眺望,百舸游弋,海天迷离。青山碧水,雪浪银花。人一旦从陆地走到水上,身心无不为之一振。
       眼前的海景蓦然使我想起一个人来──何如璋。此人为清朝首任驻日公使,光绪三年(1877)11月赴任,光绪八年(1882)2月卸任。他乘船来日夜泊小豆岛,偕随员黄遵宪等人登陆游览,眼见“夕阳在山,黄叶满径,梯田露积,畦荠霜余,樵牧晚归,见异邦人聚而相语,惜不通其语言”。这情景宛如渔人误入桃花源。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快意,我们读得舒畅。不过,那时国家正逢多事之秋,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这位何大人衔命出使强邻,樽俎折冲,忧深思远,郁郁四载有余,其心情便鲜有初来时的欢愉。我留意寻找着这帮子“清使”们的影迹,却早已被浪涛洗涤得一干二?簦?涣舸绾哿恕?br>        小豆岛岛小如豆,乘车转一圈儿,加上观光看景,两三个小时足够了。有名的寒霞溪位于牛的髀部,高山险壑,云遮雾绕,山脚和峰顶有缆车相连。这里,春天绿色如泼,秋天霜叶似火,是内海最有人气的游览胜境。中午在山顶用餐,游客熙来攘往,每人面前摆上一份盒饭,吃完就走,一拨儿又一拨儿。可惜味道欠佳,只能说聊塞胃袋而已。
       我感觉,最能代表南欧特征的当属位于牛腹的橄榄公园。粉绿的树丛,细密的枝叶,风姿绰约,神光离合。虽然刚刚过了花期,仍然泛着淡淡的清香,诱人遐思。公园入口,有一株较大的树,牌子上标着“米洛斯市长手植”。米洛斯是希腊爱琴海里的小岛,艺术之神──维纳斯发掘地。1989年,小豆岛和米洛斯结成“姊妹岛”,这里的展览馆中也树立了希腊神话中爱神阿西娜的雕像,使得濑户内海中的这个小岛,更加充盈着古色古香的异国情调。
       橄榄树,南欧的象征性植物,代表着明朗与欢乐,自由与智慧,丰饶与和平。这种树木已有5000年的历史,《圣经》上说,犹太人采食橄榄果,祭祀时将橄榄油涂抹在皮肤上。古希腊和罗马人将橄榄果用盐腌渍,常年食用。在古希腊传说中,这种植物本为女神阿西娜(Athene)所培育,因为果实有镇痛效果,故而意味着神的慈爱心肠。古时候,雅典的市民争相种植橄榄树,帕提侬(Parthenon)神殿一直用橄榄油照明。那些为国立功的英雄们,以获得一顶橄榄冠为最大荣誉。至于将橄榄枝叶编成圆环,戴在奥林匹克获奖选手的头上,更是人人皆知的了。
       日本的橄榄栽培历史不长。1862年和1867年,医师林洞海两次由法国带回苗木,植于横须贺造船厂内,是为日本种植此树的起始。明治维新以后,又有人从意大利、美国等地引进苗木和种子,打那时起,小豆岛等地逐渐成为日本橄榄栽培的中心。
       此次小豆岛之旅,对于我至少有两点收获:重温了壶井荣;初识了橄榄树。回程的海船上暗暗思忖着两件事:争取近期把《二十四只眼睛》重读一遍;日常菜肴多吃些橄榄油。
       忽然又想起昨晚在鹿岛庄温泉旅馆,刚刚学会唱的《橄榄之歌》,歌词写得很美,大意是:

       如少女进入美丽的梦乡,
       绿色的橄榄树在风中飘荡。
       枝叶交错向着蓝天歌唱。
       海岛姑娘的心里鸣奏起爱的诗章。

       何时同你一起登上那座山岗,
       双双站在粉绿的橄榄树下,
       脸儿贴着脸儿,
       让飘落的白花撒满胸膛。

       站在濑户的山岗想起南欧的海洋,
       缀满果实的橄榄枝在风里向你呼唤
       啊,这蓝天、这碧海、这小豆岛的山峦,
       我怎么能把你遗忘?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274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