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回乡务农有苦也有甜
日期: 08年03月1期

■(熊本)庄山弘宇

 

  归国后,在熊本、福冈两市仅工作了8年多,于2000年4月应86岁的姑母(无子女)多次之邀,已过60岁的我与老伴回到了生我的故乡——熊本县和水町。7年来的乡下生活中,实际务农刚刚5年,可谓开始适应,务农的免许证还没到手,姑母说还要努力2、3年。7年来风风雨雨,有苦有甜,一言难尽。

  头一年,因祖父留给姑母山林、旱田,还有水田,是小地主,她无力经营,都租给了邻居。要接班就需认山认地,搞清边界。姑母领著我每天东跑西奔,上山,下水田,走平地,足足有两个月。到秋天,租出去的田退回一小块,我开始种秋菜。第二年保险领完,要生活,无奈不得不外出打工。刚过完新年,就到一森林组合的山上锯竹子,春天到乡里农协往纸箱里装西瓜,夏秋两季到一工厂院内割草,冬天到一橘园摘橘子,这一年度过了冷春、炎夏、凉秋、寒冬。

  第三年,邻居退回了旱田,加之每天要接送老伴外出打工,我便开始务农为主。5年来主要是种菜,附带养点花。菜、花自食有馀后送代卖店。5年来月均收入仅有5万日元,第一年3万,去年增加到7万,基本上每年的月收入都比上一年增加1万。5年来,春尝花(自家院内的1月山茶花、2月梅花、3月樱花、4月杜鹃花),夏收菜,秋摘果(栗子、柿子),冬入大棚种青菜。几年来真是除不完的草,防不完的病虫害,浇不完的水,流不完的汗。对已过60岁的我,谈不上创业,只能说守摊,从中对日本农业、农民、乡下生活有一点感受。

  早已实现农业现代化

  几年来亲眼目睹了农家都有小型、中型拖拉机、播种机、小、中型运输车、种水稻的插秧机、康拜因。农协还组织租用微型无人驾驶的遥控直升机为水稻喷洒农药。农家所用的种子都是从种子公司购入的良种。30多年前就普及了塑料大棚,种菜、西瓜、果树也大都用大棚。大棚虽然投资多,但能提早上市,冬夏都能供应市场。种西瓜、黄瓜为主的农家,都搞嫁接苗,不怕重茬,抗病性强。农户需用的种子、化肥、农药及生活用品,给农协打个电话就送到家。农协每年春季都组织多种研修会,介绍科学种田知识。我参加过秋葵的研修会。几年来,我也学会了驾驶小型拖拉机,使用割草机、油锯等,还建了4栋小型塑料大棚。可见日本农业早已普及了机械化、良种化、科学化、社会化。在华时50年代宣传的没有合作化就不能实现机械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论是不是站不住脚?日本的私有制、资本主义不是使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了吗?

  日本九州的气候与黑龙江大为不同,我在华插队落户的经验大多用不上。近两年我学会了扣地膜、扣小棚,既提高地温、保持水分,又防霜冻防杂草。这些除姑母教给外,我注意向近邻请教,虚心询问,每天请教1、2个问题。这几年来虽然未能入农业训练校,可也学到了不少。我还从中国引进香菜籽,从美国引进芹菜籽。

  我种的菜,第一次送批发市场时价格太低,数量太少,收入还不够往返油费,以后开始送代卖店。代卖店的菜自行定价,青菜3天内卖不了的,就被清出货架自行处理。我为了能受顾客欢迎,宁可多些,质量好些,包装讲究些,便宜些。为了能在货架上多放几天,我注意多种些马铃薯、芋头、地瓜、面瓜,这些可放一周左右。我还注意搞夏菜育苗,卖不掉的自己栽。每天送菜时注意观察,货架上什么菜少,次日就送什么菜。这不是钻空子,是市场这个大课堂教给我的。

  老后生活有自由更有不安

  多数归国者的年龄在65岁左右,身体欠佳,找不到适当的工作,不得不靠领取生活费度日。我虽然年近70岁,但身体还行,靠年金、种菜和老伴打工收入维持生活。虽然属于社会中的底层生活,但也尝到了一些自由。

  买车、讲中文、投稿自由。1989年先给二女儿买了车,1991年我也买了车,3年前回乡务农后买了新车,没有人来过问你哪来的钱。回乡后的第二年在乡里公民馆讲中文,至今已6年;后又到山麓市中央公民馆、练武馆等几处讲中文。学中文的上有年过70岁的老妇人,下有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投稿是从1995年开始的,先是《留学生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后是《中文导报》等。十多年来,在诸位编辑的关照下,被选用百馀篇。这也算是我的业馀爱好吧。

  自由交往日中两国朋友。几年来,通过打工、种菜、讲中文,除归国者外,还结识了日中两国朋友,有教太极拳的教练,有英语教室的讲师,有小学老师、护士,还有种草莓、西瓜、葡萄的农户;中国方面的有集报大王,有料理店的店长、厨师,有来日新娘,有年轻的研修生。交日本朋友促进了学日语,交中国朋友充实活跃了老年生活。

  我们夫妇都近70岁,老伴还能工作1年多,到70岁退休后她的年金每月不足2万日元,我的年金每月不足8万日元,70岁后的生活让人感到不安。归国者状告日本政府的诉讼,有的地方胜,有的地方败,我参加的九州原告团又会怎样,很难预料。

  对老后生活虽然总让人不安,但时常想在有生之年还能做点什么?想来想去,想为两个故乡(生我的熊本县和水町、养我的黑龙江省东京城镇)和两所农校(生父毕业的熊本农业学校、我毕业的牡丹江农业学校)能建立友好乡、友好校关系搭桥,为日中友好、文化交流尽微薄之力,不知这个梦能否如愿,我想努力试一下。\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6673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