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媒体相继报道上海市即将推出类似新加坡公路电子收费(ERP)的“道路拥挤收费”制,但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表明,有关部门还没有这个打算。不过,沪上学者认为该政策是“势在必行”的。
连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媒体引述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话说,上海将适时推行“道路拥挤收费”,但收费的计算方式和相关额度却不详。
“道路拥挤收费”类似ERP,也就是在部分市中心地区和特定时段内,为限制私车行驶而收费。除新加坡外,伦敦、斯德哥尔摩、奥斯陆、米兰和里斯本等,已经或即将徵收“拥挤费”。
据报道,当局预测,在实行“拥挤收费”的地区内,交通量可减少一至二成,平均车速将提高15%到25%,而更多人会因此改乘公共交通。然而,在11月28日上海市的例常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陈启伟指出,相关说法只是“基于一次内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有关部门目前还没有推出该政策的计划。
他说,这么一项关系到广大市民的政策推出前必须徵求各方的意见,如果决定落实会“通过政府的新闻发布渠道进行通知”。
为缓解交通阻塞情况,上海自1994年起就成为中国惟一推出私车牌照拍卖制度的城市。近年来,这个被称为“最贵的铁皮”的价格不断上升,11月的平均中标价再创新高,达5万4317元,超过一些小型客车的售价。不过,上海市至今减少了约125万辆机动车(指由燃料驱动的车子)的投放。市政府不久前表示,暂时不会取消该制度。
专门研究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政策的同济大学教授孙章注意到,昂贵的私车牌照使不少上海车主到附近的浙江和江苏城市“上牌”,“造成几亿元产值的产业链”,并养活了上海车商和帮客户购买车牌的外地黄牛。他认为上海实行“拥挤收费”是“势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