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女性的角色困惑
今天的女性,面临的问题与上一世纪的女性已经大不相同。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不再是问题,问题是:你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选择工作;冲破父母包办的婚姻已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处理与自主选择的男友的感情;经济独立乃至人格独立应该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一定要像男人那样行事才能得到吗?
独立的职业女性产生了角色困惑──当初的选择使许多女性今天面对着比从前更为难的处境?她们在社会中要按照男人的标准去工作,而在家庭中,还得像传统女性一样遵守妇道。
似乎女权主义者多年来为自己争取的权益,到头来让女人成了不男不女的人?这种局面令人沮丧。
有许多职业女性在工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遵循了男性规则,从而缩小了男女“ 性格沟”。关于“性格沟”,英国心理学家沙威尔的调查显示:30年前被列为男性“ 典型性格”的顽强、坚定、勇敢等,时下许多女性已经具有,以往男性大多“暴躁”,但现在高达40%的女性承认自己时时“ 大发雷霆”,比例只比男性低5个百分点。
事实上,职业女性的角色混乱,具有史无前例的全球性。
妇女面对的矛盾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容易伤人,职业妇女不知道她应该像男人一样工作,还是像她自己那样工作?她应该改变组织还是屈服于组织?她应该忍受骚扰还是照男人屁股上踢一脚?做母亲是特权还是惩罚?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在家与社会之间仿徨
2003年10月,上海市妇联公布的“ 上海女性受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认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模式的比例较之10年前有所上升。这说明,中国的女性在家与职业之间,10年来一直摇摆不定,左右为难。
有人认为,女性返回家庭,是为了重新找回做女人的安全感。事实上,不管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当代女性的不安全感都是注定的。
女性形象面临失语
女性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在的问题是,在多元化女性文化面前,中国女性的整体形象面临失语的尴尬。人们陷入一种迷惘:谁能代表今日的中国女性形象?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好女人?
好女人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坏女人倒遍地开花。你会看到,妓女、二奶、一夜情和第三者插足的剧情,几乎充斥了所有的影视银屏。
今天,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城市文明的左冲右突,中国女性面对着以往任何社会背景下都没有过的角色摇摆。围绕“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一个两难命题所展开的讨论,几乎贯穿了中国新一代女性的全部青春期。而这个讨论的过程,也是女性做出抉择的心路历程。
一位社会学者分析说,从一开始,中国女性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别教育,在面对各种感情问题时,她们很困惑。
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她们走向社会后思想迷失的根源。
高校“新女性学”爆棚
每年有数十万的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她们中绝大多数都会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而实际上,此刻,除了专业知识和粗浅的情感体验外,她们对社会几乎一无所知。这向来是中国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恐怕也是上海高校的“ 新女性学”爆棚的内在原因。
上海,这座中国最阴柔华丽的城市,历来盛产新女性潮流。在各个时代,这里的女性总能于柔风细雨中发散出中国女性最清醒的声音。而眼下,当丁克、一夜情、性骚扰、二奶等新现象出现时,这里,又在企图发出新女性的声音。
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5所高校联手共同编写的《新世纪性别教育读本》系列丛书,由5本书组成,分别是《女性心理和成材》,《女性与恋爱》,《女性与感情》,《女性与家庭》,《女性与社会性别》。
5所高校各选一本作为“ 性别教育”的主要教材,结合其它几本开设相应课程。看上去,这些教材的内容设置有些重叠,而且,里面多以理论阐述和观念灌输为主,很少有活泼生动的个案。尽管如此,这本教材和因它而开设的课程,还是赢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桂珍教授,这样解释开这门课的初衷:希望以男女平等的视角,在大学里大批量地培养具有这种观念的人才,并希望他们走向社会后,把男女平等的观念自动地运用于工作和家庭当中。
在复旦大学,郑桂珍教授的课是从2003年9月份开始的。当时她还有思想顾虑,怕男生可能不愿意选修,所以,开课前她打算找团委和学生会帮助动员。没想到,到教务处一查,名额都报满了,而且有很多男生。中文、新闻、社会学、历史、计算器、物理、生物学,化学等,报名听课的学生覆盖了所有的科系。
除了郑桂珍老师外,这门课还有两个老师。一个是20多岁的年轻老师,另一个30多岁,加上40岁出头的郑桂珍老中青三代人都有。他们的课,分别结合各自的亲身经历来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女性与家庭为主线,课堂是讨论式的,热烈而生动,丁克、同居、早恋、单身、同性恋等话题都在讨论之列。
在“新女性学”的教授过程中,最热闹,也是最典型的一个论题还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郑桂珍介绍说,“ 现在的大学里,由于就业压力的存在,有相当多的女生认为‘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想做‘ 全职太太’的人也很多,课堂上就当场辩论,虽然,辩论不一定要有最后定论,但学生们在辩论过程中受益匪浅。”
“ 从女性学教育的角度来说,中国的高校此前还是空白”上海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胡申生说,“对于女生,我们不会划定一个成功的模式,强行让她们效仿。”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希望大学生树立两性平等的基本观念。
除了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这学期也开设了这门公共选修课。今年年内,上海将有10所高校设置这门课程。
上海的高校中,似乎正掀起开设“新女性学”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