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营业所的清洁女工“不小心”听到高手言谈,结果2万元一转眼变成了4万元;小保姆留心著雇主的买入卖出,结果“一不小心”把1万元炒成10万元。大牛市的背景下,类似的“股神”故事层出不穷。
近日,中国遍地的“股神”又多了特殊一员。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南山一年仅10岁的小学生炒股4个月赚足学费。似乎是为了印证“小股神”极具专业水准,报道特别指出“股神”3岁就看股票新闻,7岁就为父母当炒股军师,10岁就独自下单与父亲分账。
撇开此轮牛市的合理性多少不谈,和1994~1996年,1999~2001年两次股市大热相比,2007年股市散户投资者的炒作手法鲜有进步,而涉及人数、资金面则成倍放大,快钱心态亦更加膨胀。散户前赴后继,资金如泉涌入,题材此起彼伏,消息漫天飞舞,信心一路爆棚。无论此轮牛市如何收尾,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个提前到来的夏天的股市高温。
办公室成了大户室
我们为什么兴冲冲地上班?
我们为了在办公室里享受大户室的气氛!
这家外资软件公司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和众多“格子间兵团”一样,成了这一波行情的生力军。他们在办公室里或明或暗地“不务正业”,因为他们兼具了另一重身份———股民。
九点差一分,Grace一个箭步冲进办公室。“你们知道,最近老左(左安龙)好像开始戴假发了!我昨天看电视,发现他前额的头发密了!”趁电脑开机的空当,她朝著同事咋呼,开始汇报昨晚的“功课”。
Grace 市场专员 炒股风格:技术派
炒股格言:血的教训———资金安全最重要
Grace1992年就入市了,那年她才大二。后来经历了333点,经历了6年的大熊市,终于熬成了办公室里最资深的股民。她大学时就选修过金融,加之多年实战,在大家眼中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派”。
办公室的“菜鸟”只要一有消息,马上会向Grace求教,让她帮著搭搭脉。去年,她买的一只股票从20多块涨到了100多块,一时在办公室里传为美谈。鉴于她的不俗战绩和德高望重的地位,大家都尊称她为办公室“股神”。
但是自从大盘上了3500点,Grace就开始在办公室里散布紧张气氛,整天念叨:“最近要注意仓位啊,资金安全最重要啊!”
像Grace这种经历过熊市的老股民,胆子都比较小。她有一个Excel表格,用不同的颜色,详细记录每次交割的时间和价位,为的就是能反覆审度自己的战绩,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3月份,有个同事偶尔瞟到一眼她的“秘密账簿”,无比冲动地想向老板建议,直接拿来做产品的报表模板———一个月她做了近30笔交易,每笔交易的时间、金额数目、买卖价格、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可能价位,都用红线蓝线黑体斜体精心标识,整整做了三屏!
9点15分,Grace呷了口咖啡,定了定神,等待开盘。近期,她仓位很轻,拿钱去打新股,因为“没钱在手,手不痒,就不会被套牢了!”
她悄悄算过自己今年的收成。作为办公室公认的“股神”,她这三个月的收益,基本上是全办公室里最少的。不奇怪,老股民这一波都偏保守,全是因为有过血泪史啊!
大何 售后工程师 炒股风格:“死捂”派 炒股格言:享受泡沫,洗洗更健康
公司推出“早请示晚汇报”的政策,是不是针对大家“不事生产”?没准。今天要做什么、做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都要说得清清楚楚,一天两报不够,老板还时不时夺命追魂“拷”查岗。
为此,大何调整了自己的作息,双休日抢著加班,周一周二调休两天,但还是被老板盯烦了,大何毅然递交了辞职报告———股票上的收益是工资的五六倍,不如就辞职炒股吧,以后行情不好了,再找份工作也不迟。
离职前没人管,大何有的是时间盯盘了,可他却改变了策略,相中一个股票,买好就扔一边。同事们讨论股票,大何总是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乐在跟大家打哈哈,却不轻举妄动了。
“2.
肉丁 销售经理 炒股风格:消息派 炒股格言:赶不上社会财富的平均增长水平,你的资产就等于缩水了
自从今年1月投身股市后,肉丁的魂就被股票吸住了。他私下里承认,现在只把15%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他实在找不出不炒股票的理由。在他的办公室里,很多人早就开了户,大家几乎天天在讨论股票,不炒股,基本上就自动被边缘化了。以前外出见客户,和年纪大的谈孩子,和年轻的谈房子车子,现在无论是谁,一张口必谈股票,“消息”是绝对不会少的。肉丁还有在基金公司工作的朋友,“消息源”更丰富、更专业。公司没有强行要求销售人员准点上下班,所以炒股时间也有保证,即便出差,也可在宾馆里先把“正经事”干完,三点以后去会客户。
他炒股票,完全靠“消息”。朋友说买什么,他就买什么。但这年头,真真假假的消息太多,很多时候,肉丁总是陷入信与不信的矛盾和痛苦中。
这几个月,肉丁手头一有闲钱,就往股市里砸。账户里的数字倒是在不断增加,不过他也算不清,到底哪些是自己的本钱,哪些是赚来的。办公室里的老股民时刻提醒他,不要冒进,要注意仓位,谨慎最要紧。但是肉丁心里一直在算这样一笔账:股市从1000点涨到4000点,很多人的财富都翻倍再翻倍了。如果赶不上社会财富的平均增长水平,他的资产不就等于缩水了吗?这种牛市制造的“财富危机”,让他的每根神经都被那忽上忽下的几个曲线牵动著。
支支 售前工程师 炒股风格:学院派 炒股格言:凯恩斯不是说过吗,长期看,人都是会死的
支支正在复旦读金融学研究生,但是书读著读著,就把自己给读晕了。因为所谓的理论也好,模型也好,分析也好,在现在的市场上,完全没有作用。
支支最崇拜的人是格雷厄姆,股神巴菲特的老师。但每当他滔滔不绝地向同事们讲述格雷厄姆从破产到创富的经历和种种理论时,同事们总喜欢刺刀见红:“你那个格雷什么姆说现在能买什么股票吗?”
支支无语,但他深信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句话———长期看,人都是会死的。
现在,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观察办公室里这些“白领股民”的众生相,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没准若干年后,也能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或者写本畅销书。“但是隔靴搔痒,没有经历过破产和失败,你是不会领悟到这种境界的。”于是,支支拿出自己存款的20%杀入股市,同事们分析说,学院派追求的境界不一样,讲究的是“体验”。
办公室里最后几个股盲也开始蠢蠢欲动,每当看到他们闪烁的眼神,老股民Grace总是开玩笑说:“等你们把手腾出来准备举杠铃了,那也就是我们清仓的时候了。”
最后一棒总是要有人接的。但是,每个人都轻易地或努力地让自己相信,最后一棒,不会是我。
股票成心理医生开场白
“你最近是不是做股票了?”这句似乎是用来寒暄的话最近成了心理医生的开场白。据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医院心理科了解到的情况,近三个月来屡屡接诊因炒股患上急性焦虑症的患者,除此之外,受4000点附近股市宽幅震荡影响,不少股民出现轻度焦虑、失眠等症状。多数“股民患者”年龄在30-40岁左右。
案例1:私房钱买股票整夜失眠
“要是亏了,我可怎么办?这是我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这是陈女士最近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今年45岁的陈女士虽然对股票一窍不通,但却对小道消息颇感兴趣。最近,她就从小姐妹那里打探到所谓内幕消息,拿出15万元私房钱全押在了一只股票上。买之前深信不疑,买下后她又开始担心,因为这是瞒著在外做生意的老公买的,她心里焦虑不安,连开车手都会颤抖,整夜整夜地失眠,于是想到了找心理医生。
医生诊断:这是急性焦虑症,建议心态要放平些,可以适当撤出部分投资,减轻心理负担。除了需要家人给予安慰与鼓励之外,也可到郊外游玩来缓解紧张情绪。
案例2:赚钱舍不得花无股不欢
26岁的朱朱(化名)是个白领,炒股前,她的生活比较简单但不失乐趣。炒股后,朱朱上班一有空就打开电脑看股票走势图,回家打开电视就看财经新闻,或者看股票相关财经杂志,还和同学网上交流探讨行情。三个月前,她投入的资金在股市赚了6万,于是一高兴“五一”和同学去了趟香港,结果却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回来后又将钱投入股市。朱朱在谘询时对医生说:“我现在最不喜欢周末和假期,整个人都没寄托了。”
医生诊断:这是典型的事件性焦虑,建议分散注意力,不要一味想著股票,努力恢复正常生活节奏。同时,适当地控制对有关股市的信息接受量,多接触自然界,缓解紧张心理。
勿为炒股改变原有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谘询中心也是心理疾病患者就诊比较集中的地方,就近期的接诊情况来看,在具有轻、中度焦虑、抑郁症状的人士中,股民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上海另外几家心理谘询中心也得到证实,这一阶段以来,股民谘询的比例大幅提升,其中又以30-40岁左右的女性居多。
中山医院心理门诊接诊台的护士透露,“最近很多股民来问诊,他们往往一边坐著说自己最近心神不定,一边还在讨论自己买的股票是涨是跌。”一些医生调侃地表示,“以前根据心理学原理,依照不同的症状,要追溯病源。而如今,我们往往只要先问‘最近是不是做股票了’,基本上就能把握得八九不离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谘询中心资深专家刘新民老师称,“前来谘询的人群只是很小一部分,更多受股市综合症困扰的人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但作为旁观者来看,我身边很多人是‘阴阳脸’,情绪已经完全受股市起伏影响,出现了焦虑、不安、烦躁等症状。”
对于目前出现的股市心理综合症人群,有关专家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相当大比重的股民本身不懂股市投资,只是盲目跟风;其次股民心态不成熟,投机心理偏重。面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投资局面,股民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刘新民建议:首先股民应该对中国股市的历史发展有个大致了解,面对波浪式上升的走势,有利于增强股民的信心;其次,丰富投资品种,在股市中的投入不宜超过总资产的1/3;在重视金融投资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投资、健康投资,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最重要是明确炒股只是生活的很“小”一部分,不要为了炒股而放弃或改变原有的生活。
股市不会一直 是牛市,证监会前几天已经发出了善意提醒,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公开承认中国股市泡沫令人担忧。但是我们眼下看到的“股神”似乎都属于“天上掉馅饼”式的暴 富,而且鼓吹的大多是“股海任我游”的风光,全然没有想到惊涛骇浪同样是大海的常态。有“亚洲股神”之称的香港恒基兆业地产主席李兆基前不久接受内地报纸 采访时直言,内地股民入市似“盲侠”。有调查显示,目前14%的股民是借贷炒股,以房屋做抵等银行贷款和私人贷款炒股的股民各占7%。这样的数据已经表明中国有著相当高比例的股民对风险估计严重不足,再考虑到中国股民普遍缺乏个人自担风险的意识,中国股市需要忧虑的不仅仅是“盲侠”们的个人风险,更需要忧虑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