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王书记被绑架了!”4月14日下午,贵州省威宁县的大街小巷传遍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
退休干部曹老先生说:“一开始,我们以为是恶作剧,但后来一连几天都没看到王书记在电视上作报告了,由此看来,被绑架的消息并非无中生有。”
翻看威宁当地的媒体,县委书记王炳荣的工作活动定格在了4月13日下午:他参加了全县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动员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此后他便在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
“没有不透风的墙。”威宁县一位自称知晓内情的领导干部透露:“王炳荣是4月13日晚上8点左右在武装部的宿舍里被绑架的,绑匪当时开口要2100万元的天价。第二天中午11点左右被解救出来时已受重伤,被送往县人民医院。”
4月20日,消息在威宁县人民医院得到了证实。县人民医院护理过王书记的护士并不认为王书记被绑架是什么秘密,她说:“王书记送来的时候伤势比较严重,头上有三处棍棒打伤的伤口,缝了二十多针。现在外伤已基本治愈,但头颅里还有一块血肿,今天早上7点已经转院到贵阳了。”
据知情干部称:绑架事发当晚,王书记曾给县里管财政的某领导打电话,让他送钱过去,但由于王炳荣平时好酒,这位领导认为是书记酒后之言,并未当真。次日上午,该领导又接到书记电话,才感到事有蹊跷,随即报告了公安局长。绑匪被抓捕未费周章,“简直就是束手就擒”。
县委书记被绑架的消息被严密封锁,某市公安局的一位民警说:“县委书记被绑架,且涉及千万数额,肯定是大案,按规定,大案要案都是要上网通报的,但此案并没有登录上网。”
唐辉是一名乡镇干部,县委书记被绑架的消息在他工作的牛棚镇也早已家喻户晓:“威宁毕竟只是个小县城,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捂是捂不住的。”尽管传言四起,但威宁县委办公室主任李正超在电话里强调:“这只是一起单纯的绑架,王书记和绑匪并不认识。”
这样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当地的一位干部对此也非常不解:“如果仅仅是为了钱,没有人会选择这么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县城实施绑架的,更何况绑架一个县委书记比绑架一个富翁要困难得多,风险也太大了。”
经查证,绑匪名叫吴胜利,38岁,湖北省大冶市人,目前已被威宁警方刑事拘留。
绑匪的身份得到了湖北省大冶市公安局的确切证实。威宁县公安局于4月14日向湖北省大冶市公安局东岳路派出所发了协查通报,通报称:4月14日接到报警,威宁县武装部宿舍王炳荣于4月13日8时许被绑架,请大冶公安局协助提供吴胜利家人情况和有无犯罪记录。然而大冶警方并不知道,被绑架的王炳荣就是威宁县的县委书记。
吴胜利,没有任何犯罪记录,家住大冶市城西路一幢旧的居民楼里,楼下看门的大爷对他并没有深刻印象。
邻居黄大妈能提供的信息也很有限:吴胜利原是大冶市鸡冠嘴金矿的货车司机,一年多前金矿改革,他“停薪留职”,到贵州发展,有一个11岁的儿子和“不经常回家”的妻子。
吴胜利在鸡冠嘴金矿曾经的同事对他的近况也知之甚少:这一年多都没见过面,也没听说他有什么消息。
所有认识吴胜利的人都透露了他的一个共同点:性格很好,精神上绝对没有问题。
“吴胜利因为在威宁投资失败而起心报复”的传言并未得到佐证。他的朋友说:除非是中大奖,他不会有那么多的资金。据威宁县矿产局、煤炭局、工商局证实,吴胜利在威宁没有开矿办企业的纪录。
威宁县的一位矿老板张先生说:并未听说过同行中有叫吴胜利的老板。
为何绑架县委书记?
威宁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用当地一位干部的话说是“积弊颇深的是非之地”。威宁县原人大副主任说得更直接:谁来威宁都迟早要出事!
威宁历来是非法小煤窑的重灾区,瓦斯事故频频。2006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5.2”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5人殒命。事故发生后,威宁县政府迅速清查、关掉了四百多个非法煤窑,6月4日,县长安顺才因为“5.2”事故伤亡人数过多而引咎辞职。然而,仅仅事隔3天之后,就又发生了导致5人死亡的“6.7”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威宁非法小煤窑的猖獗可见一斑。
“5.2”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出事矿主之一蔡定礼,道出了小煤窑屡关不禁的内幕:只要每个月向当地政府交点钱,他们的煤窑就不会被炸掉。他们开矿的纯利润每个月在4万元左右,而他们至少要拿出十分之一用于交费和打点各种关系。
官商勾结是非法小煤窑不断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王炳荣明确讲:“有的干部参与办矿。”他所说的就是威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打拐中队中队长马超和威宁县某乡镇的党委书记王彦敏等人。前者是“5.2”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煤矿的入股者,没有投资一分钱却拥有50%的股份,后者因擅自向非法煤窖和运煤车辆收费,一审被法院判处一年徒刑。频发的事故让威宁这样一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县城不断成为舆论的焦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盯上了这个偏僻山区,2006年6月1日,由中宣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的“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第一站就选在了贵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4月, 王炳荣调到威宁任县委书记一职,随即开始了他的“铁腕改革”:对非法小煤窑坚决取缔,对参与办矿的干部“重拳出击”。尽管到任刚满一年,提起王书记,威宁 无人不知,他被誉为“改革者”。这位改革者,一年之内,炸封非法小煤窑两千多口,当地民众称“炸得很彻底,很难再恢复”。
然而,王炳荣 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也“烧毁”了很多矿主和地方官的利益,原威宁县的一位领导干部说:“毕竟,他断了那么多人的财路。再说,威宁的小煤窑泛滥成灾也不是 一两天的事,这些矿主和现任官员肯定觉得心理不平衡。”他们对王炳荣怀恨在心,一时间,威宁县城内多了不少要报复王炳荣的传言。
炳荣被绑架后,威宁人开始了丰富的联想,不少民众斩钉截铁地说:就是某某矿主报复王炳荣。
整顿吏治得罪了人?
王炳荣在威宁招来的非议并不止于关闭小煤窑。王炳荣新官上任的第二把火烧的就是“整顿吏治”。他在坚定推行改革的同时,整顿吏治也使他得罪了不少干部。
干部队伍严重超编是威宁县一个长期积淀的难题。翻开当地的干部通讯录,一个正科级单位有一名正局长、6至7名副局长很常见,而国家规定是一正两副。
王炳荣到任后,首先拿领导干部开刀。坚决执行“男53女50”的转非标准,任何超过年龄的领导干部都要转为“非领导干部”。
王芳(化名)是威宁县一位副科级干部,年龄刚过50岁,也在转非之列,她说:“这次转非是威宁历来动作最大的一次,转非的领导干部有百人之多,王炳荣是动了真格的。”
“男53女50”的转非标准其实早已有之,但以前执行不力,王芳解释说:“一个副科级干部,花了多少心思才被提拔上来,怎么能轻易就被转非?这里面的潜规则,不容易打破的。”
威宁县一位领导干部说:“以前的干部调整,说白了就是从中捞钱。在威宁这样的贫困地区,县级官员手中最有用的权力筹码就是人事任免。俗话说挪挪窝,抱金窝。”
但这次的领导干部“转非”同以往的调整干部不一样,只减不加。被“转非”的领导岗位上,并没有调任新的领导干部,大家觉得王书记一碗水是端平的。
王芳坦言:“即使王炳荣的干部改革没有私利,但被转非的领导干部心里肯定是不高兴,凭什么以前58岁的干部都可以在领导岗位上占著,我现在50岁就要转非?毕竟是冰冻三尺,要一下子改过来,反对意见还是很大的。”
王炳荣的改革形象被当地的一些干部形容为“好大喜功、作风专断”,他“不讲人情”的直率性格让不少干部对他心存不满,一位干部透露了这样的细节:一次县委办公会上,某领导会上接电话,被王炳荣当即点名批评,下不来台,至今让许多干部心有馀悸。
威宁县是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辖区内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处云贵两省交界之处,社会治安向来是个难题,近来声名鹊起的威宁“四大名捕”就是因抓捕罪犯神勇而享誉全国。因此,威宁不少民众也猜测:在太岁头上动土也并非不可能。
威宁警方回绝了采访要求,各种流言无法找到得以证实的渠道。目前,县委书记王炳荣在省城贵阳的贵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干部病房治疗,王炳荣的爱人说:“他(王书记)病情还比较严重,不方便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