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和压力同时到来
李秀云,38岁,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主任
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刚刚毕业留校,记得那年教师节发了60元,我买了一套心仪很久的《鲁迅全集》。过去教师只是一个社会分工,是脑力劳动者,跟其它职业没有区别,但做老师的对学生都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和很深的感情,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象牙塔里,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待遇和生活,一样的苦一样的乐。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上开始有了“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利益失衡导致心理的失衡,象牙塔内的教师在追问自身价值的同时,开始冲出象牙塔。曾几何时,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很重要的工作,以情留人成为许多学校的流行语。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步加大,特别是近5年来教师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获益最大的应该是中青年教师,都有了岗位津贴,津贴甚至高于工资,部分大学教师提前进入了小康生活。在社会地位上,参政议政的教师人数也在增加,人们对教师越来越尊重,大学教授成为人们向往和尊重的职业。很多过去离开教师队伍的人都想办法回来。而且随着高校对优质教师资源的争夺,教师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设专项资金来引进人才,被称为人才的教师有了经营自己的市场。
随着待遇的提高,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现在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博士学位,成为许多高校吸收新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门坎高的高校中大约有70%以上的教师都有博士学位,甚至更高。随着双语教学的普及,有海外背景的教师也越来越受欢迎,此外对教师还有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在职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努力,职称已经代表不了什么,每年都会有考评,教师也需要不断进步,可以说,现在的教师努力和收获是成正比的。
教师世家的荣誉
张宁,27岁,高中教师
就业时选择当老师,对我家来说,几乎算得上是顺理成章。不光爸妈都是中学老师,加上我,奶奶和姥姥家一共出了13位老师,遍布幼、小、初、高、大各个阶段。我一个同学开玩笑说:“不被你家亲戚教,就被你家亲戚的学生教,简直全城的人都是你们家熟人!”多年以前评选“五好家庭”,我家总能入选。一到过年过节,我家准得爆满。爸爸的已经成年的学生,妈妈的学生的儿女,现在还有我班上的高一的孩子,都喜气洋洋地登门看望自己的老师。教师节都20年了,学生们对老师的热情就一直没消退过,不管现在当了教授还是大老板,在老师面前都还是原来天真的模样。都说商品社会人情薄,我们家却始终不是人走茶凉,都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带来的荣誉啊!
“我们真正受到了尊重”
毛小燕,36岁,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过去来京务工人员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都是因为没钱,去别的学校寄读要缴纳数目可观的一笔费用,所以我们学校就成了这部分家长的无奈选择,家长对我们教师的工作到底是否得力并不是很在乎。同样是老师,在家长的心目中我好像没觉得自己有过什么分量。现在不同啦!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包括有能力交择校费的,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学校更加适合他们孩子的发展。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感到更舒服,没有被排挤感。由于我们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在他们回家之后一样可以跟上当地学校的课程。现在我们老师的素质才成了他们看重的,家长对我们也越来越热情,每次到学校来都拉住我问东问西的,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了很多卡片和鲜花呢!我们真真正正受到了尊重,工作也真正开心起来。
不再只当“孩子王”
姚燕,26岁,幼儿园教师
幼教老师,在别人眼里就是个会唱会跳会做游戏的“孩子王”。可我的生活,却实在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忙。1997年我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以优异成绩彷佛理所应当地进了这所名气很大的幼儿园工作。当时的社会上开始流行儿童特长教育,班里的小不点儿几乎个个都被家长带着上芭蕾课、报英语班。要给孩子们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大碗,虽然在学校时,弹琴、唱歌、舞蹈、绘画都是必修课,可刚工作那一年里,我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练这些基本功上。很快,对幼教老师素质的要求落实到了学历上,于是我又开始了4年的大学进修课程。一到周末,我就背上画夹奔波于学校与家之间,一有空闲还要跑到外面去写生,忙得连结婚的家具都挤不出时间去买。现在都是竞争上岗,连幼教老师也备感压力,都忙着提高自己,对儿童、对老师,都是好事。
越来越像保姆
史玉英,53岁,小学教师
今年,我又开始带一年级。新学年的第二个班会的主题是“劳动最光荣”。为了不让家长们通通跑到学校来帮学生打扫卫生,我事先并没有通知学生。结果,事情可比我想象得麻烦了许多。“老师,我不会擦玻璃!”“老师,我扫不到簸箕里!”孩子们的叫声此起彼伏。我只能围着全班的“小太阳”们跑来跑去,服务了这个又服务那个。
想象20年前,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地面立刻就会一尘不染,教室马上就会窗明几?簟5崩鲜υ趺纯赡芟裣衷谡饷葱量啵?/p>
贵族学校的压力
郑来,37岁,贵族学校教师
在来到这家学校前,我有着10年的带毕业班经验,原本觉得,到了“贵族学校”收入至少可以“贵族”了,其实情况还真不是这样。一个月三五千的工资,比起我原来供职的学校来,强些有限,但压力却大多了,这种压力不是来自升学率,能到这儿上学的孩子,几乎都没有升学或是就业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管理,以前我所接受和习惯的,都是那种传统的“家长式”模式,可是在这里行不通。“请家长”不行,人家忙得一年都见不上几次孩子的面,就是来了,那种“大牌”的感觉,一看就能体会到,孩子的现状还算好的。话说轻了不是,说重了不是,轻了没用,重了……如果说“贵族学校”里有“贵族”的话,相信我,一定不是老师。
根据学生特点组合教学方式
闻锡平,57岁,中学教师
教书教了二十多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对老师的要求比以前高了,比如老师必须要会多媒体教学,教学理念上都要改变。以前老师对学生命令、要求的多,现在是让学生自发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教学模式上没有最根本的改变,因为高考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变得更多。从教学设备等硬件上看,从原来的单纯的桌椅板凳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室,看得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现在的学生精力比从前分散得多,计算机、手机、游戏,他们的眼界比以前的学生广阔,各种东西都吸引他们去注意,所以在常规教学上比以前难度大,也更具有挑战性。不能说老师这个职业越来越吃香,但是它确实是非常稳定,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这个职业。我曾在不同省市3个不同的学校教过书,发现不同城市的学生思维方式也不一样,这让我也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组合我的教学方式和风格,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乡村教师是两头点的蜡
解海龙,54岁,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我们经常把教师比喻成“春蚕”、“蜡烛”,如果按这个说法,那些贫困山区的教师就是一根两头点的蜡烛。我从1987年开始关注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当时很多农村的学校就是一间破房子,里面三四个学生,老师一般都是背着自己的孩子在教其它的学生,一个班里包含各个年级,一个老师教完语文再教数学,老师的水平也很有限,我看到过很多老师只是上过几年的小学就开始教学。乡村老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办教师,一类是代课老师。所有代课老师毕生的愿望就是能转成公办老师。即使这样老师们的工资还长期被拖欠,积劳成疾无法看病,更无暇照顾家人。寿命一般只在50多岁。
到了90年代初期,很多村头开始出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等标语,很多地方开始重视教育,但这时候老师面临的责任更大。一方面教课,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挽留流失的学生,授课之余还要到学生家里去做工作,但他们的待遇没有什么变化。1991年,我到陕北一个农村,看到许多学生没有上课,原来这一天是教师节,老师到县里去接受表彰,然而为了这个表彰,他们要步行三四个小时,到40里地以外的县里,走的时候还会扛一根木头,开完会要到集市上去把木头卖掉,用卖木头的钱去买粉笔和练习本。那时候中国教育的经费平均到每个农村学生身上一年只有5元。
这两年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希望工程的开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村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够条件转公办的老师都转了,即使这样,一个乡村教师每年的平均收入也只有800~1000元,这在城市中是不敢想象的。这些可敬的乡村教师身上背负着一种责任,一种精神!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我只想说:我们是进步了很多,但对于他们来说还差得很远!
链接 不同年代人心中的老师
50年代生人:我们那时候,老师是个清贫而辛苦的职业,地位虽然不高,但还是很受人尊敬的。老师们都很有责任感,严肃认真。我直到现在都还很怀念我那些品格高尚、态度严厉的老师们。
70年代生人:老师的工作就是教授知识,他们不求什么回报,只希望学生们能记住他们讲的内容。这让他们看来那么遥远,那么威严,总让我感到深深的敬畏。
80年代生人: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始提高,但感觉教师队伍还不稳定,有些老师下海经商,这是当时的一股风潮,现在看来,还是证明当时教师的待遇不够好啊!不过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像哥们儿了。
90年代生人:老师?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挣得又多,工作还稳定,时间自由还有寒暑假放,一说自己是老师人家也高看你一眼啊!我以后也要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