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2007年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于
此次在上海共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大计表现了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在此之前的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非洲各国首脑争相参加,几乎成为首脑会谈。中非论坛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举行一次,其宗旨是加强经济合作。2006年的第三届会议规模尤为盛大,是中国和非洲领导人之间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首脑会议。在会议上中非领导人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共赢互利、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夥伴关系,并共同规划了今后3年中非合作的蓝图。中非合作论坛以及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相继在中国举行,说明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正在增长,表明中国力图拓展跟非洲经贸往来,力图扩大在非洲的市场,确保中国的能源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同时也表明中国希望通过中非经济合作,促进非洲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中非经济合作的领域是十分广阔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
从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来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正在加速,一方面中国正在承载西方国家重工业的转移,为西方各国经济产业升级铺路,另一方面,越南、非洲各国正接受著 中国等国家的轻工业和化工企业的转移。如今,非洲热已成为全球趋势,非洲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乐土。据国际权威机构分析表明,在非洲投资的回报率明显高 于世界其它地区。上个世纪最后10年,美国在非洲地区直接投资回报率为29%,比投资于其它发展中国家高12个百分点。这显然是中国冒险家到非洲投资的最大诱惑。目前,中国正在推行“经济外交”,对民企来说是个好机会,民企管理机制比国企灵活,应该更能够发挥灵活多变的优势,中国企业来到非洲这个相对贫困的地区,不是以捐赠为主,而是通过投资办厂、贸易往来振兴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繁荣富裕。非洲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400亿美元,表明非洲有市场、有购买力。非洲石油占全球出口11%,2010年将达到20%。在非洲,市场两极分化严重,一边是占总人口10%的白人高档市场,另一边是占总人口90%的 黑人低档市场。目前,欧美和日本产品已经基本占据了白人市场,但广阔的黑人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中国生产的中低档服装可以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企业在 非洲投资的优势体现在行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纺织、家电、建材、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国产品质高价廉,在当地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此外,在非洲办 厂,可以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其产品除了享有本地的优厚条件,还享有欧美对非洲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为中国产品出口欧美国家打开了一条新道路。
对中国来说,加强中非经济合作,也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由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耗量远远超过自身的生产能力,将面临著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使得非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现在中国进口的原油中有1/3来自非洲。中国的石油公司近年来向一些石油储备丰富的非洲国家投资数十亿美元,中国对一些非洲国家的投资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手段。例如,中国为安哥拉修建基础设施,允许安哥拉用石油来支付费用。中国对一些盛产石油的非洲国家加强外交活动和援助活动,已经使得非洲地缘政治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尽管中国政府表示:“我们不是只关心非洲的石油。我们想和非洲分享我们的发展经验和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与非洲情谊中体现了中国确保能源和资源安全的战略意图。由于非洲的53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近1/3,这使得它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容低估的政治力量。非洲力量的上升和中非关系的深化,是牵动西方大国神经,促使其恶炒“非洲新殖民主义”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在中非经济合作中需要警惕中非经济摩擦政治化。比如赞比亚反对党“爱国者阵线”领袖萨塔在2006年的总统竞选中曾经靠诋毁中国拉选票,虽然萨塔的竞选以失败告终,但他把中赞经济摩擦政治化、靠攻击中国拉选票的行为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过去,中国人比较熟悉美国一些政客在大选前拿中美贸易逆差等经济问题说事,所以当这种将贸易摩擦和经济纠纷政治化的做法出现在与中国一贯友好的非洲国家时,确实需要中国引起重视。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制成品的输入弥补了非洲制造业的不足,中非经贸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非洲近年来年均5%经 济增长率的实现。中国企业的到来不仅使非洲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随投资而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分享也为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 动力。但是,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非洲,也的确给非洲的同类企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事实上,随著中非经贸关系的加深,中非经济合作出现些小摩擦是很自然 的,可怕的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将经济问题片面放大和政治化。从根本上看,与非洲国家产生的贸易摩擦必须纳入中非“全方位合作”新型战略夥伴关系 的框架内来加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