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4 年两位数的高度增长以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07年经济增长提出的预期目标,仍然是过去2年提出的8%左右。尽管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 总是高于政府提出的预期目标好几个百分点,但是中国政府所定的预期增长目标老是不向实际经济增长水平靠拢,总是将预期增长目标定得相对低一些。这中间反映 出的信息是很明确的,它表明中国在综合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以后,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经济增长消耗上去,经济增长要讲究与可持 续发展的支撑条件相匹配。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运行一直绷得很紧,此前由于过分强调GDP 的增速,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将GDP的增长指标作为考核政绩的依据,带来很多弊端,使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威胁。虽然中国 已经取消了国家发展的经济计划,将原来带有指令性的计划改为引导性的规划,但是如果政府规划中的预期增长目标定高了,很容易被层层加码,最终导致经济增长 过热。而适当将预期增长目标定得低一些,不仅能够做到留有馀地,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 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和减排污染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中国在为经济高速增长给百姓带来更 多实惠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出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能够得到维持以及种种的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是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 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加速时期,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迅速膨胀,全国能耗总量增速连续2年超过经济增速5个百分点 以上。即便是2006年单位GDP能耗出现3年来首度下降,全国还是消耗了24.5亿吨标准煤、4.5亿吨钢材。能耗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工业 特别是重化工业拉动,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做法,经济增长越快,资源和环境将不堪重负,持续的经济 发展反而得不到保证。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坦陈了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报告更明确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 国务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并在“十一五”期末报告5年这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引起能耗过高,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二 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这导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 消耗能源和资源。全国单位GDP能耗难以下降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增速仍慢于工业,而能耗高的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又有所上升。 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GDP变“绿”,让产业变“轻”。 中国目前能源消费的高增长说明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在继续,压缩高耗能产业取得的成效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约 束,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以大量的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当前的世界经济已迈入了信息工业化时代,要求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以外,严格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执行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各种政策支撑条件还不 到位,节能环保措施见效要有一个过程。面对严峻的节能环保形势,中国政府已经把节能环保放在经济工作非常突出的位置上,提出了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 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高的方针。可以期待随著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中国节能降耗的成效将会更加明显。
但是,8% 的经济增长目标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其实已经属于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中国政府经济规划中的提法叫做“又好又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中国政府的工作中心 之一。中国在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时候,为什么仍然要追求如此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呢?虽然经过连续4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 四,经济总量已经从2003年的13.6万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0.9万亿元, 但中国的人均GDP仍然位于世界100位之后,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也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没有一定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 生活水平的改善将会严重滞后,很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从2.2万亿元增长到3.9万亿元 以上,正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财政增收,使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比如,国家为改善“三农”问题、建立基本社会保障网络、发展教 育事业等,投入了巨额资金。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 增加了1162万和1954万,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提高了4个和2.3个百分点。随著地方政府财 力的增强,各地纷纷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带动下,200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184万,创15年来最高,登记失业率出现了 0.1个百分点的下降。总之,中国目前存在的大量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所以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