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6月20日,以宝钢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商——必和必拓(BHP)公司达成价格协议,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19%;与此同时,宝钢与另外2家铁矿石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下属哈默斯利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已达成同样的价格协议。此前,全球大多数钢铁生产商已经宣布一致接受这3家铁矿石巨头开出的价格涨幅,但是中国钢铁生产商曾经表示不能接受这一涨幅,要求继续谈判。可是,经过六轮的谈判,“中国价格”并没有出现,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最终还是接受了涨价19%的结果。这说明,中国企业要在国际资源市场上取得定价权的路途仍然遥远,中国对于资源产品的定价权并没有随著需求规模的增长而得到相应增长。
通常,国际上铁矿石长期合同价格谈判每年进行一次,首先谈成的价格涨幅随后会被其他钢铁企业和矿山企业接受,而拒绝接受首发价格的矿山企业和钢铁企业只能在现货市场出售或购买矿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先达成的价格协议大多都被接受,很少有例外。特别是最近5年,首发价格一直被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公司把持,而且无论是在亚洲谈成的首发价格还是在欧洲谈成的首发价格,都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比如,2005年2月28日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的宝钢集团公司与淡水河谷公司就2005年的年度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根据该价格协议,2005年铁矿石价格较2004年将上涨71.5%。宝钢集团在谈判中希望的铁矿石涨幅控制在30%至50%之间,此次谈判结果显然超过了宝钢原定的价格范围。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在宝钢与国际铁矿石巨头达成价格协议之前,日本的新日铁已经与他们先行一步谈妥了涨价71.5%的首发价格。所以,当2006年5月份,欧美和日本的钢铁厂商接受19%的涨幅之后,中国钢铁企业已经没有馀地,很难推翻首发价格。
为什么明知不可为,但中国钢铁厂商仍然顽强地发出定价权的呼声,并竭尽全力去争取。这是因为在中国国内,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对中国巨大的铁矿石需求与弱小的定价权之间的不平衡感到十分不满,甚至已经超出了纯粹的铁矿石贸易问题或经济利益问题,与国家的地位、尊严联系起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迅速膨胀的“中国需求”不但不能给中国带来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软肋。国际上的原料生产商、中间商和游资都盯著中国,中国要什么,什么就猛涨。近年来,国际炒家炒高油价、期铜价格等一系列操作,虽然领域不同,但本质一样,都是利用中国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机会,哄抬资源品,从中牟取暴利。而铁矿石厂商连续2年的大幅涨价则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是旧有秩序和资源供应商垄断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结果,因此,中国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有必要改变旧有秩序,打破目前的供应商垄断格局。在这种貌似公平的一刀切的铁矿石价格体系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可以说,中国企业这一次对首发价格所做出的顽强抗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要求摆脱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身处被动境地的决心。
中国这一次没有掌握到铁矿石定价的主动权,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但也不能否定存在著一些有自身有关的主观因素。第一,历史形成的行业分散问题。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对外谈判时难以形成统一口径,无法在话语权上占据更多优势;相反,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给方——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3大公司垄断了大部分货源,谈判时比较统一主动,所以态度强硬。第二,没有利用好首发谈判权。中国今年第一次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担任主角,取得首发谈判权,但没利用好首发谈判权。这主要是因为对全球供需形势判断失误,盲目压价丧失达成优惠交易的良好时机。之前,国内很多人对国际铁矿石产量做出将出现大幅增长的预测,但今年国际市场上一季度铁矿石产量同比没有增加,反而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10%。年初首发谈判的时候,如果理性商议,15%甚至更低的涨幅完全可以拿下。等到后来其它钢铁公司与必和必拓达公司成首发价格,中国回旋馀地就变得很小了。第三,行业秩序不够良好有序。目前中国拥有进口铁矿石资格的钢铁企业和贸易商已从最多时的500多家减少到99家,现货市场哄抬价格的混乱现象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离有序进口还相差太远。整顿铁矿石进口秩序,提高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减少多头进口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四,铁矿石进口合同尚未形成以长期合同为主的格局。目前,中国铁矿石的总进口量中只有不足一半的数量纳入了长期合同的框架,有大量的进口是临时进行现货进口,而现货铁矿石价格更加易于波动,尤其在上涨过程中涨幅远高于长期合同价,国际矿业巨头就充分利用中国铁矿石进口中长期合同比例小、现货合同比例大的事实,抬高长期合同价格,使整个谈判对中国非常不利。
随著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争取包括铁矿石在内的各种资源产品的定价权,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中国经济的稳定与长远安全。虽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将中国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从依靠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但这个过程还需要很长一个时期。要转变眼前的被动局面,除了解决前面提到的一些主观性因素问题以外,还应该在改善客观性因素方面下工夫。从政府服务角度来说,应该大力开展资源外交,加强政府公关。而从企业自身来说,必须拓展国际视野。中国钢铁企业要想成为全球定价权的主导者,如果缺乏协调全球需求方的能力,各自为战,很容易给供给方各个击破陷入被动。因此,应该加强区域性联盟,对需要长期合作的夥伴,应成立一定的组织,把特殊的友好关系确定下来。对有些资源品生产国,可以推行捆绑式贸易,因为有些产品中国有求于他们,而有些产品是他们有求于中国。比如,中国可以将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与羊毛进行捆绑式进口,这样会有利于铁矿石的定价。此外,作为国际原材料市场的后来者,在国外铁矿石的获取上要采取主动走出去的策略,让国际矿业公司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捆绑起来。在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国际商品市场或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那样的深刻,国家之间围绕著价格决定权的争夺是那样的激烈,不同利益主体在价格问题上的博弈是那样的复杂。可以预料,围绕著资源产品定价权的争夺仍将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