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目前,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美国、日本、欧盟这世界经济三极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态度前后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们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博弈关系构成了将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汇率决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理应由一国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条件自主地决定。可是目前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遇到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这外部压力的来源最主要来自于美、日、欧这三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基本情况是:日本是鼓吹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缓解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压力;美国是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主力军,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复杂的政治背景;欧盟是人民币升值论中的“搭便车”者,尽管赞同人民币升值,但其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不如日本和美国强烈。
自2002年初美元进入贬值周期以后,日本最先提出所谓的人民币低估问题,并要求人民币升值。日本财务省国际金融局长黑田东彦和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先后发表言论,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日本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衰退,内需严重不足,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出口扩大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由于中国具有日本无法比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在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日本日益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其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它都受到中国产品的挑战。特别是2002年以来,由于美元汇率持续下滑,引起了在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上,人民币贬值、日元升值的局面,严重打击了日本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日本政府为了减轻日元升值的压力,一方面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对中国出口日本的产品进行限制;另一方面要求美国、欧盟一起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在压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方面,日本的音调低了许多,已经很难再听到日本的政要在国际重要场合上明确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甚至在日本的一些重要的媒体如《日本经济新闻》上还可以看到一些为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政策进行辩护的文章。日本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日本看到,在2002年初以来的美元贬值过程中,美元对欧元的贬值程度要远远超过美元对日元的贬值程度,换言之,欧元的升值幅度要远远超过日元的升值幅度,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人民币坚持不升值,人民币成为日元的挡风玻璃。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同样也会带来日元的升值,这是日本不希望看到的。第二,目前日本在中国有大量的直接投资,这些直接投资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如果人民币升值不仅会使在华日资企业的商务成本大幅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同样也是日本不希望看到的。
现在,美国成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力军,它要求人民币升值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还来自复杂的政治背景。美国认为中国搭了美元贬值的“ 便车”,布什政府放任美元贬值是期望增加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由于钉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美元贬值并没有减少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侵害了美国的利益,这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虽对人民币汇率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善美国制造业失业状况,但美国国会依然把人民币汇率制度作为核心要害问题。归根结底,美国迫使中国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具有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世界的商品和劳务增加了2.5倍,而中国增长了12倍。20年前,美国年经济增长值是中国的6倍,而现在只有2倍。许多人预测中国年增长值在今后10年内可能超过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试图在各个方而遏制中国。2005年4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67票对33票通过一项修订条文:假如中国不在六个月内调整人民币汇率,美国就应在贸易方面做出报复行动,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国会同时对白宫和财政部以及美联储施压,要求他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美国的一些比较正直的经济学家对美国政界的做法是不认可的,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号称“ 欧元之父”的蒙代尔就明确指出人民币升值不仅对中国不利,对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国家也没有好处。蒙代尔认为人民币升值的有10大危害:第一,导致外国投资下降;第二,使中国经济增长急剧放慢;第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全面出现;第四,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第五,延缓人民币可兑换化进程;第六,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加大就业压力;第七,导致中国农村地区出现通货紧缩压力;第八,在东南亚地区造成不稳定因素;第九,鼓励市场投机者的投机行为;第十,影响未来人民币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地位。与蒙代尔相似,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他相信中国最终会对货币体系进行改革,但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帮助美国减少贸易逆差。因为美国零售商不一定转向本国供货商,而很可能从其它地区进口,但我们进口的仍是同样的商品。格林斯潘还表示,人民币升值以后,美国消费者会为中国商品支付更高的价钱,其结果将使美国物价上升。所以,仅仅用经济因素很难解释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迫切心情。
欧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除美国之外的中国贸易顺差的另一重要来源地。欧盟的主要工业化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对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张是赞同的,但要求并不如日本和美国强烈,它们仅仅是人民币升值论的“ 搭便车者”。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2005年5月23日向欧洲议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做有关陈述时的表态,反映了欧盟在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立场与美国有明显的差别。特里谢指出,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但并不只是人民币的问题,一些亚洲新兴国家的货币对于主要的国际货币,特别是对欧元和美元价值被低估了。就欧盟而言,不仅与美国一样存在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并且由于人民币采取了钉住美元的政策,在最近3年内,美元对欧元大幅度贬值,因此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一直在下降。即便如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欧盟并没有提出非常强烈的要求中国政府作出改变的信号。欧盟委员会官员明确表示,把贸易赤字和汇率问题简单的联系起来并不十分恰当,欧盟不会对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施加压力。当然也要看到,欧盟也是委婉地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在一些欧盟官员看来,人民币确实存在着被低估的可能,他们认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贸易领域和人民币汇率上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应当利用世界经济三极在人民币升值立场上的差异,通过有效的经济外交活动,化解外部压力,并根据内在经济发展要求,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目前,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美国、日本、欧盟这世界经济三极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态度前后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们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博弈关系构成了将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汇率决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理应由一国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条件自主地决定。可是目前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遇到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这外部压力的来源最主要来自于美、日、欧这三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基本情况是:日本是鼓吹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缓解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压力;美国是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主力军,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复杂的政治背景;欧盟是人民币升值论中的“搭便车”者,尽管赞同人民币升值,但其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不如日本和美国强烈。
自2002年初美元进入贬值周期以后,日本最先提出所谓的人民币低估问题,并要求人民币升值。日本财务省国际金融局长黑田东彦和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先后发表言论,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日本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衰退,内需严重不足,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出口扩大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由于中国具有日本无法比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在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日本日益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其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它都受到中国产品的挑战。特别是2002年以来,由于美元汇率持续下滑,引起了在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上,人民币贬值、日元升值的局面,严重打击了日本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日本政府为了减轻日元升值的压力,一方面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对中国出口日本的产品进行限制;另一方面要求美国、欧盟一起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在压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方面,日本的音调低了许多,已经很难再听到日本的政要在国际重要场合上明确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甚至在日本的一些重要的媒体如《日本经济新闻》上还可以看到一些为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政策进行辩护的文章。日本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日本看到,在2002年初以来的美元贬值过程中,美元对欧元的贬值程度要远远超过美元对日元的贬值程度,换言之,欧元的升值幅度要远远超过日元的升值幅度,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人民币坚持不升值,人民币成为日元的挡风玻璃。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同样也会带来日元的升值,这是日本不希望看到的。第二,目前日本在中国有大量的直接投资,这些直接投资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如果人民币升值不仅会使在华日资企业的商务成本大幅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同样也是日本不希望看到的。
现在,美国成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力军,它要求人民币升值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还来自复杂的政治背景。美国认为中国搭了美元贬值的“ 便车”,布什政府放任美元贬值是期望增加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由于钉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美元贬值并没有减少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侵害了美国的利益,这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虽对人民币汇率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善美国制造业失业状况,但美国国会依然把人民币汇率制度作为核心要害问题。归根结底,美国迫使中国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具有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世界的商品和劳务增加了2.5倍,而中国增长了12倍。20年前,美国年经济增长值是中国的6倍,而现在只有2倍。许多人预测中国年增长值在今后10年内可能超过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试图在各个方而遏制中国。2005年4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67票对33票通过一项修订条文:假如中国不在六个月内调整人民币汇率,美国就应在贸易方面做出报复行动,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美国国会同时对白宫和财政部以及美联储施压,要求他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美国的一些比较正直的经济学家对美国政界的做法是不认可的,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号称“ 欧元之父”的蒙代尔就明确指出人民币升值不仅对中国不利,对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国家也没有好处。蒙代尔认为人民币升值的有10大危害:第一,导致外国投资下降;第二,使中国经济增长急剧放慢;第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全面出现;第四,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第五,延缓人民币可兑换化进程;第六,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加大就业压力;第七,导致中国农村地区出现通货紧缩压力;第八,在东南亚地区造成不稳定因素;第九,鼓励市场投机者的投机行为;第十,影响未来人民币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地位。与蒙代尔相似,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他相信中国最终会对货币体系进行改革,但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帮助美国减少贸易逆差。因为美国零售商不一定转向本国供货商,而很可能从其它地区进口,但我们进口的仍是同样的商品。格林斯潘还表示,人民币升值以后,美国消费者会为中国商品支付更高的价钱,其结果将使美国物价上升。所以,仅仅用经济因素很难解释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迫切心情。
欧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除美国之外的中国贸易顺差的另一重要来源地。欧盟的主要工业化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对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张是赞同的,但要求并不如日本和美国强烈,它们仅仅是人民币升值论的“ 搭便车者”。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2005年5月23日向欧洲议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做有关陈述时的表态,反映了欧盟在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立场与美国有明显的差别。特里谢指出,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但并不只是人民币的问题,一些亚洲新兴国家的货币对于主要的国际货币,特别是对欧元和美元价值被低估了。就欧盟而言,不仅与美国一样存在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并且由于人民币采取了钉住美元的政策,在最近3年内,美元对欧元大幅度贬值,因此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一直在下降。即便如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欧盟并没有提出非常强烈的要求中国政府作出改变的信号。欧盟委员会官员明确表示,把贸易赤字和汇率问题简单的联系起来并不十分恰当,欧盟不会对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施加压力。当然也要看到,欧盟也是委婉地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在一些欧盟官员看来,人民币确实存在着被低估的可能,他们认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贸易领域和人民币汇率上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应当利用世界经济三极在人民币升值立场上的差异,通过有效的经济外交活动,化解外部压力,并根据内在经济发展要求,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