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了这一数据。
该书主编、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主持的“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都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5大城市的居民进行了抽样和电话访问,完成了3038份问卷调查。该课题组是依据以下标准得出中国中产阶层占11.9%这一结论的:经济上月收入5000元;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宛丽,从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工作及劳动方式、就业能力、职业权力、收入及财富水平、消费及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力7个层面综合考量,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类似西方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层,大致占中国目前就业人口的13%~15%。“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有效百分比在11%~19%之间,最多不超过20%。”周晓虹说。调查显示,人们心目中中产阶层所从事的职业排在前列的依次为私营企业主、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而对于中产阶层所应该具备的经济条件,被调查人员没有明确的看法,有30.6%的人认为“说不清”,21.2%的人认为“50万元以上”,19.3%的人认为“100万元以上”。张宛丽认为,在中国,如果中产阶层能够达到就业人口的30%左右,就能够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这个比例是理想的橄榄型社会中中产阶层的最佳比例。”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5%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其中,自认为属于中上层的占14%,自认为属于中中层的占43.1%,自认为属于中下层的占28.4%。该书作者之一,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沈晖认为,这个数据说明当前中国的“中层意识”占据社会主流。对于有这么高比例的人自认为属中产阶层,沈晖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稳定的,尽管存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但这种不均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另外,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有关,富的不说自己富,穷的不说自己穷,觉得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然属于中间位置了。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还显示,中国中产阶层在工作上投入巨大,工作时间显著多于中产以下阶层。沈晖认为,从满足中产阶层的3个单项条件来看,只满足“月收入5000元”条件的可以称之为收入中产,单纯满足“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条件的称之为学历中产,单纯满足“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条件的称为职业中产。调查样本总体的人均工作小时为每天6.79小时,而收入中产平均工作时间为8.04小时,职业中产为7.58小时,学历中产7.27小时,进入收入、职业、学历三重意义上的标准中产阶层,日均工作时间则高达8.51小时,比中产以下阶层的日平均工作6.46小时高出2.05小时。
此调查结果显示,中产阶层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与工作时间长相对应,中产阶层睡眠时间相对稀缺。调查显示,中产阶层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25小时,低于中产以下阶层的均值7.51小时。
对此,周晓虹认为,这是由于中产阶层的“成就动机”比中产以下阶层强烈造成的。中产阶层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有能力改变生活,这也促使中产阶层更拼命工作。“中产以下阶层努力工作获得预期受益是有限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产阶层的这种追求更为强烈。”周晓虹说,年收入达到10万元后会期待年收入50万元,达到后会追求更高的收入,这种顶峰体验的不明确推动中产阶层努力工作。
周晓虹认为,中产阶层还有地位恐慌的特点,为了掩饰这种恐慌,中产阶层用诸如旅游度假等方式放松,“中产阶层的悠闲都是用更长时间的忙碌换来的。”此外,中产阶层在消费上比中产以下阶层要多,所以经济上的压力也可能更大。“比如一个白领,为了维持高水平的生活,可能会去买房买车,这样肯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工作,压力自然也就大。”
该书主编、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主持的“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都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5大城市的居民进行了抽样和电话访问,完成了3038份问卷调查。该课题组是依据以下标准得出中国中产阶层占11.9%这一结论的:经济上月收入5000元;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宛丽,从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工作及劳动方式、就业能力、职业权力、收入及财富水平、消费及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力7个层面综合考量,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类似西方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层,大致占中国目前就业人口的13%~15%。“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有效百分比在11%~19%之间,最多不超过20%。”周晓虹说。调查显示,人们心目中中产阶层所从事的职业排在前列的依次为私营企业主、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而对于中产阶层所应该具备的经济条件,被调查人员没有明确的看法,有30.6%的人认为“说不清”,21.2%的人认为“50万元以上”,19.3%的人认为“100万元以上”。张宛丽认为,在中国,如果中产阶层能够达到就业人口的30%左右,就能够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这个比例是理想的橄榄型社会中中产阶层的最佳比例。”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5%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其中,自认为属于中上层的占14%,自认为属于中中层的占43.1%,自认为属于中下层的占28.4%。该书作者之一,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沈晖认为,这个数据说明当前中国的“中层意识”占据社会主流。对于有这么高比例的人自认为属中产阶层,沈晖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稳定的,尽管存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但这种不均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另外,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有关,富的不说自己富,穷的不说自己穷,觉得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然属于中间位置了。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还显示,中国中产阶层在工作上投入巨大,工作时间显著多于中产以下阶层。沈晖认为,从满足中产阶层的3个单项条件来看,只满足“月收入5000元”条件的可以称之为收入中产,单纯满足“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条件的称之为学历中产,单纯满足“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条件的称为职业中产。调查样本总体的人均工作小时为每天6.79小时,而收入中产平均工作时间为8.04小时,职业中产为7.58小时,学历中产7.27小时,进入收入、职业、学历三重意义上的标准中产阶层,日均工作时间则高达8.51小时,比中产以下阶层的日平均工作6.46小时高出2.05小时。
此调查结果显示,中产阶层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与工作时间长相对应,中产阶层睡眠时间相对稀缺。调查显示,中产阶层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25小时,低于中产以下阶层的均值7.51小时。
对此,周晓虹认为,这是由于中产阶层的“成就动机”比中产以下阶层强烈造成的。中产阶层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有能力改变生活,这也促使中产阶层更拼命工作。“中产以下阶层努力工作获得预期受益是有限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产阶层的这种追求更为强烈。”周晓虹说,年收入达到10万元后会期待年收入50万元,达到后会追求更高的收入,这种顶峰体验的不明确推动中产阶层努力工作。
周晓虹认为,中产阶层还有地位恐慌的特点,为了掩饰这种恐慌,中产阶层用诸如旅游度假等方式放松,“中产阶层的悠闲都是用更长时间的忙碌换来的。”此外,中产阶层在消费上比中产以下阶层要多,所以经济上的压力也可能更大。“比如一个白领,为了维持高水平的生活,可能会去买房买车,这样肯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工作,压力自然也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