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 轩
也许在儿时,父母从来不要求你做家务,他们给你布置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等到长大了,你做了父母,或许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把所有的家务包揽过来,希望孩子可以安心学习。而这样的教育被现代教育学家认为是一个“教育误区”,无法培养一个很快融入社会的健全人才。
一、做家务的孩子易成材
在日本,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好好学习、尽情玩耍、多做家务”。据日本调查显示,从小习惯做家务的孩子走上社会后,成功的比率要比从小没有做过家务的孩子高得多。这项调查访问了1000名社会成功人士,其中有企业经营者,也有公司高层管理者,还有的是教育者,其中30%以上的人从小习惯做家务,还有40%多的人表示曾经帮助母亲做过家务。
日本教育学家藤枝洋子称:“孩子每天都在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学习实践生活。小学生时代,孩子们的好奇心旺盛,每天总有新的发现和感受。经常是今天忽然能干昨天不能干的事情了,明天也会做到今天不能做到的事情。孩子们就是在这样重复的发现和感觉中渐渐成大。于是在每天的生活中,让孩子打扫卫生、洗洗衣服、做做饭,或整理饭桌都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以外的收获,同时这也将对孩子的将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做家务是处事能力的启蒙教育
也许母亲们在做家务时并没意识到,其实每种家务都有一个严谨的前后顺序,打乱这个程序,家务就不能做得尽善尽美。其实,在这世上的每件事——小到家务,大到完成一项工程——都像电脑启动和运转一样,都有一个相互关联的固有程序,让孩子们从小熟悉这个程序,将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办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完成一件事情,为达到一定目的,我们必须用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去运转这个程序,家务也不例外。就比如打扫家里的卫生,做惯家务的母亲会毫不犹豫地先把高处的灰尘擦拭乾净,然后再扫地、拖地板。如果一上来就扫地、拖地板,再擦灰尘,家里依然会灰尘弥漫。任何家务都是一个很紧密的程序衔接过程,只是由于习惯,母亲们一般在瞬间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对孩子来说,学习这种瞬间判断力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一旦形成这种处事的判断力,孩子的办事能力就会事半功倍。
再说说下厨。做菜前,做菜人必须先要考虑好营养均衡和家人口味的问题,再使用冰箱里现有的食材做出各式菜肴。这就好比完成某一项目所做的事前策划。因此让孩子下厨,可以锻炼孩子的事前策划能力。除了策划能力之外,放盐的多少?该先放什么菜入锅炒?都是对孩子判断能力的一个很好锻炼。
三、教做家务的方法
让孩子学做家务,并且越做越好,必须要坚持以下几点:
1、家长必须对孩子所做的家务表示肯定,这样孩子就会有成就感,并愿意学习更多的家务,以证明自己的办事能力。
2、及时指出孩子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比方说餐前整理饭桌。碗筷的摆放各家都有各家的方式,但筷子一般会放在碗盘的右边。如果孩子没有掌握此要领,一定要及时提醒孩子:“想想看,我们都是用右手拿筷的,所以筷子放在右手边,会拿起来方便。”解释了其中理由,会让孩子尽快地记住窍门,家务也会越做越顺手。
3、最初孩子做家务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把家务做得熟练、灵巧、十全十美。孩子做家务时,家长应该在孩子身边观望,只要不出危险,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手脚笨拙而轻易取而代之,这样孩子永远无法熟悉家务。一定要相信,孩子们很快会和你做得一样出色。
四、孩子做家务能沟通家长的感情
让孩子做家务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也能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当孩子为父亲做了一碗蔬菜色拉,父亲一定会对此十分开心。父亲的感激之心会很容易地传达给孩子,孩子也会在父亲的赞美声中感受愉悦。
有不少教育家认为,孩子们在被宠爱时,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被爱,反而是自己付出爱、而对方对这种爱做出回应时,孩子们很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被爱。所以,让孩子适量地做一些家务,有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并很好地沟通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