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盈
家住德岛县的细川昭典先生年逾古稀,14年来细川老人带领上千名日本志愿者亲赴中国内蒙古沙漠植树造林。是什么力量让一位日本老人将退休后的全部精力倾注到异国的植树造林当中?不久前《中文导报》记者专程采访了细川先生。
故事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部纪录片说起。90年代初,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名叫《回归大草原的日子》的纪录片。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中国残留遗孤名叫乌云,日本名叫立花珠美。乌云女士3岁时与日本父母来到当时的满洲。战争结束后,一家人在避难途中遭到苏联军队的袭击,年仅7岁的乌云成为了孤儿。草原上的一家好心蒙古族牧民将乌云收养,成年后的她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乌云找到了失散40年的日本哥哥。哥哥劝说乌云回到日本定居。但她却表示,是好心的养父母和中国养育了自己,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残留遗孤的身份,尽可能地做一些促进中日友好的事情,来报答养育之恩。乌云毅然谢绝了哥哥的邀请,留在了自己草原上,并将退休后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荒漠化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植树工作中。
这部纪录片给细川老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久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细川老人见到了乌云女士。她向老人介绍了科尔沁荒漠化的严重现状。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采伐,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科尔沁沙漠,面积达到了日本九州岛的1.2倍。在乌云女士的邀请下,细川老人决定联合周围的日本朋友,协助其植树。
多年来细川先生每年都要召集身边的日本志愿者,组织6天到8天的“内蒙古植树之旅”,带领众人亲自到内蒙古植树。14年来,已经有近1000名日本志愿者参加了细川老人的“植树之旅”,其中年纪最小的5岁,年纪最大的已经是93岁高龄。1997年细川先生在德岛县发起成立了“乌云森林沙漠植树志愿者协会”,并取得了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资格,
虽然当地政府积极鼓励和奖励牧民植树,但由于当地牧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0万日元,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无力购买树苗。于是2000年起,“乌云森林沙漠植树志愿者协会”发起成立了基金会。基金会第一年便募集了近100万日元,协会用这笔钱为15家牧民购买了树苗。14年来在协会与众多当地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累计植树达到1500万株。
几年前协会中有人提议,我们植树造林都是为了大草原的明天,而当地还有许多由于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此后“乌云森林沙漠植树志愿者协会”决定将植树和帮助当地贫困儿童教育重返课堂作为协会的两大活动目标。细川昭典老人表示,为了草原的明天,自己将永远不会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