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回国,共同寻找成就感 / ──专访“长江教授”邹志刚 / ● 本报记者 向轩
日期: 03年12月1期
  采访在日学者邹志刚的那天阴雨连绵,邹志刚博士就用车带着记者在筑波科学城里转了一圈。雨中科学城很美,润湿开阔的大道两旁是深红浅黄的落叶林,枝繁叶茂之间隐约可见一幢幢庞大而又布局合理的建筑,一片宁静安然的气氛。邹志刚博士说:“在这里摔一跤,向左倒撞到的是博士,向右斜撞到的还是博士。”博士成堆的筑波科学城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越,工资待遇丰厚,不少人把这里称为“科学研究者的天堂”,所以当邹志刚萌发回国报效的念头时,耳边响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甚至还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吃饱了撑的。”
就在一年半前,就职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邹志刚博士作为利用光触媒分解水制造氢气的研究者成为了留日学者中的先锋人物,而一年多后,他又以“ 长江教授”身份在日本为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招聘6名教授和副教授,对于这一身份的变化,邹志刚博士称:“ 这是一种机缘。”
  2002年秋天的一天,邹志刚博士给南京大学写了一份电子邮件,表示愿意应聘“长江教授”:“ 当时我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不出数日,他就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回信,字里行间流露着求贤若渴的急切和热情。邹志刚博士被这种热情鼓舞着,感动着,并很快准备了13页的策划书,详细拟定了回国建立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的计划。“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和环境问题,美国在未来5年将投入17亿美元进行能源环境的研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尚未起步,建立这一中心是为了开拓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培养相关的研究人才。”计划很快得到了南京大学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从签约到成立的进展速度令人惊奇。2003年1月,邹志刚博士回国签约,2003年5月南京大学环境材料和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便成立,南京大学更如约投入首期启动资金550万人民币。“ 该中心成立得到了南大各方面的全力支持,我感到国内科技界的气氛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务实更加积极。”
  很多人问起邹志刚此举的目的时,邹志刚苦笑著称自己是个尴尬的“中间人”:“ 在日本,由于我们的特殊身份,业务再好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而在中国也是由于我们的特殊身份更不可能晋升更高的位置,所以我回国建立中心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想能培养一批高水平研究人员,以及填补国内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中的部分空白,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的邹志刚博士不喜欢一副穷酸相的读书人,他觉得搞研究搞成了书呆子是很可悲的事情。到筑波不久,他就几乎吃遍了筑波的饭店,并画了张筑波的饭店地图,以后他便成了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美食专家,年轻人要是有什么约会,总会找到他,让他帮忙选择饭店;到南京签约的晚上,他没有和合作对手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反而兴致勃勃地大谈红葡萄酒的鉴定和品尝方法……他说:“ 我是个注重生活质量的人,我希望自己的合作者也能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搞学问,不应该越搞越穷,不是吗?”他给南大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画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海外以商养科已经很普遍了,在日本仅环境产业就已经形成了每年数千亿日元的广阔市场”。“ 我们在中国的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就是打算提供从管理机制到工资福利待遇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环境,使在研究中心的人员能安心地进行科学研究。”邹志刚博士殷切希望能在日本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回国共创一片广阔天空。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323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