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雁
近日,家住静冈县农村的杨勤(化名)女士打来电话,讲述了她在日本的亲身遭遇,同时这位中国女教师也对封闭的农村生活中日本人的无聊、丑陋的心态表达了自己的愤恨和无奈。
据杨勤女士介绍,杨女士本是中国东北一城市的小学英语教师,2000年,丈夫不幸死于交通事故。3年后,带着一个9岁男孩的杨女士,通过国际婚介的介绍,嫁到了日本。婆家在静冈县农村,这里的生活单调而乏味。丈夫的收入一年不足300万日元,家中经济捉襟见肘。于是在来日一年后,杨女士开始打工。由于这里人口少,工作岗位更少,工作很不好找。杨女士的丈夫托一位在养老机构当部长的同学帮忙,为杨女士找到了一份在养老院打工的工作。杨女士一边工作一边学日语,并在近一年后考取了护理专业的资格。按理说,工作应顺利了,但麻烦也悄悄地来了。在当地,养老院算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杨女士作为一位外国人,又年轻,只有30多岁能在此工作,受到了同事、一群50多岁的日本妇女的嫉妒。不久谣言传开了,说杨女士与部长关系暧昧,而且同事也经常唆使养老院里的老人骂杨女士,不甘心在此受气,杨女士辞了职。
很快杨女士在临近的一家工厂找到了一份短工,但谣言很快也传到了这里,由于这里同样是一群50岁以上的妇女在打工,议论杨女士也成了她们的一项业余生活。老板也很奇怪,一方面他说相信杨女士为人正派,挽留杨女士在此工作(当地很难找到年轻人打工),但隔一段时间,就要召集大家开会,讲杨女士如何如何。工厂派人去养老院了解了情况,结果是,杨女士工作认真、为人正派等等,并请大家评议,评议的结果是大家挑不出杨女士的毛病,认为杨女士很好,适合在此工作,散会。会开了后,大家各自做自己的工作,但当地人少、封闭,同事间与杨女士关系好与不好的都有,杨女士年轻,又是外国人,总归是引人注目的。一段时间后,社长又召集大家,再“评审”杨女士的工作,甚至连杨女士曾在休息时间给某某打过电话,说了几分钟这样的小事也有人拿出来在会上讨论,以这种行为证明杨女士是好或不好等等。
对此,杨女士非常气愤,但出于工作难找,而自己迫切需要打工挣钱,以抚养儿子和国内的双亲,杨女士又不想辞工。她说,没想到日本这群老太婆这么变态、无聊,真是又气又恨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