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残留孤儿控告日本政府诉讼和多起战后赔偿诉讼案中,活跃着一批年轻的中日语翻译。作为从小在中国出生长大,后随父母归国而在日本度过了青春的残孤二世,他们不仅拥有中文和日语两方面的优势,还持有为残孤父母争取人生权益的使命感。藤原知秋就是其中的一位。数年来,他参与了残孤诉讼案的全过程,也在平顶山等战后赔偿案诉讼活动中表现活跃。
藤原知秋,中国原名叫邢江,1970年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母亲是残留孤儿。1980年,邢江高中毕业,考入吉林省当地的师范学院。1990年,邢江随父母来到日本定居,改名为藤原知秋,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像不少残孤二世一样,藤原来日后先在语言学校学习日语,后考入静冈大学,并在面向归国者子女的东京都立大学学习。当时,在藤原身边至少有5-6位残孤二世一起学习,他们还编集出版了同仁杂志《北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藤原表示,80%的归国者子女过去都生活在中国农村,没有接受系统教育,不少人回日本后凭个人劳力打入日本社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承受压力,遭受歧视是在所难免的。一部分人为了反抗社会,形成了“怒罗拳”(Chinese Dragon)等组织,干了一些出格的破坏行为。日本媒体热衷报道负面消息,对此越描越黑,残孤二世的社会形象受到影响。其实,还有很多残孤二世接受正规教育后,融入了日本社会,比如他的二世朋友中有人进入了“雪印乳业”、“三菱商事”等大公司就职,也有人继续升入大学院求学,或成为自由职业者。
从1997年开始,残孤们在横滨结成养父母报恩会,藤原知秋就参加了活动,为父母一辈的残孤与日本社会交流充当翻译中介。2001年起,残孤们准备控告政府,在事前听取调查和资料准备阶段,藤原积极参加,做了很多工作。据了解,像他这样的二世翻译当时就有10余位。目前,残孤已在全国各地的15个地方裁判所起诉政府,原告人数达到2091人。活跃在东京、大阪、福冈、京都各地原告团中的二世人员约有40-50人,他们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成为残孤诉讼活动的得力助手和坚定支持者。这些二世们平时通过网络联系,他们已开了几次准备会,拟议在8月成立以二世为主的“日中之桥”,希望以社团的名义表达自己的声音。
藤原知秋认为,残孤一代与政府打官司,是迫不得已,他们应该得到应有权益。父母们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前半生,没有得到日本政府认可,在老后年金中没有反映出来。在战后,残孤们代替日本国民赎罪,受了很多苦难,政府应该为他们承担责任。藤原说,第一代残孤80%生长在农村,没有接受教育,缺乏主见和要求,许多人在本次诉讼中只想争取3300万日元的赔款。但二世们认识比较明确,这次诉讼不只在个人索赔,而是要求政治上有所改变,希望政府能重新制定适合残孤在日生活养老的制度,让每个人都受益。
残孤二世们来日十余年,目前大都进入到30岁代。当年“怒罗拳”的许多成员都已结婚成家、社会就业,他们在金盆洗手后回到生活中去了。在日本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二世们也崭露头角。有人在学校教书,有人在公司工作,也有人自己创业,但其中还没有出现法律专家,也无人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二战时期,留美日系社群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们后来通过二世、三世在美国的法律界和政界出人头地,成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和权利争取者,才推动美国政府制定了新的法律政策,并公开道歉。日本的归国残孤可能也要把希望寄托在二世、三世身上。这当然需要时间,但不少二世已经有了这种历史使命感。
争取残孤权益也是二世使命
日期:
05年07月4期
本报记者 杨文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12558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