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形成了由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新领导集体。十七大制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人事动向,也受到日方的高度关注。
高井洁司向日本媒体同仁们介绍称,中共十七大的主要议程首先是总书记胡锦涛发表政治报告,总结过去5年里的工作成果,提出今后5年的工作方针;同时十七大也对党章做了修改。值得注意的人事变化是,由全会代表选出204名中央委员、167名中央候补委员,由中央委员选出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6名中央书记处书记,以及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
十七大党代会的关键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产性收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等。这些是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有关社会发展目标的总汇,其中也有不少概念来自日本。
高井分析称,胡锦涛在十七大上集执政党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三大要职于一身,开始了为期5年的第二个任期。在1989年“六四”之前,以上三大要职由赵紫阳、杨尚昆、邓小平分别担任。“六四”以后,中国为了防止国家面临危难时最高领导层出现意见分歧,甚至分裂,遂把党政军最高职务重新汇集一人身上,从江泽民到胡锦涛,都是如此。
十七大的最大看点是人事新布局。从整体上看,新的中央委员名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干部人事要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科学化、知识化”的要求。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干部选拔的“四化”要求,曾表示要花10年,甚至20年时间才能实现这种转变。现在经过20年,中共十七大在人事安排和接班人选拔上,终于实现了邓小平的愿望,从中也反映出邓小平当年的展望视野既宽且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新老交替的九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他们分别担任国家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政协主席、意识形态宣传主管、书记处书记、常务副总理、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政法委书记。随后成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由习近平出任常务书记,刘云山任中宣部部长,李源潮任中组部部长、何勇主管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令计划主管中央办公厅、王沪宁主管中央政策研究室——新一届中央最高领导层完成布局。
高井洁司指出,中共党内人事选拔,“安定第一”是主要潮流。按照中共的习惯,在人事布局决定以前,内部可能进行激烈的水下作业或权力斗争;一旦名单公布,大局已定,必须坚决执行。中共政治局常委在任期内去职,几乎没有先例,这预示著习近平和李克强的接班态势已经决定。
据分析,中国13亿人口精英辈出。领导人主政,如果没有广泛的人脉,特别是身边没有亲信做帮手,很难成事有作为。邓小平复出后,曾选拔自己出生的四川省领导人赵紫阳出任总理,并大量选用革命时代军旅出身的部下;江泽民进京后,也选用自己工作过的上海地区的干部,以及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的老部下,都是明证。胡锦涛时代,共青团与太子党成为两大最重要的接班人人才库,无可厚非。
观察十七大人事布局,最大的惊奇莫过于习近平的跃升。高井推测说,习近平毕业于清华大学,曾担任耿飙秘书。当年他表示愿到地方工作,经胡耀邦推荐担任厦门市副市长,后任福建省长、省委书记,再赴任浙江省委书记。半年前,习近平调任上海市委书记。按常识分析,习近平在十七大上将成为政治局委员,但最终是跳级晋升,一跃为政治局常委,成为胡锦涛的接班人。高井分析称,习进平的跃升,可能与江泽民的强力推荐分不开。江虽然退居二线,但在重大问题和人事决策上,可能还有发言权,甚至决定权,这与1988年引退后的邓小平相仿。9月,中央对人事布局最终拍板后,遂由胡锦涛藉出席特奥会开幕式之际高调访问上海,盛赞习近平主政上海的工作,以此为铺垫,降低新人事布局可能引发的惊奇级数。
中共十七大决定的发展方针,基本上还是在邓小平划定的路线圈内,即以安定为第一,推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依然实行精英政治,彻底贯彻党的领导,在政治改革和舆论开放上保持谨慎。高井说,事实上,中国贫富落差的持续扩大,正是市场经济不彻底,以权换利引发的恶果。但在外交上,胡锦涛时代的中国已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是国际化时代的受益者,正朝著国际社会期待的负责任的大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