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文凯
过去数年来,中日关系胶著不前,且日益紧绷,陷入恢复邦交34年以来最低潮。2006年,日本进入“后小泉时代”,但在两国关系上依然看不出明显的改善迹象。中日友好人士和两国有识之士对此备感焦虑,并提出了各种建议。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先生,请他对“后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走向进行了分析。
白西先生指出,21世纪的最初5年,成为日中政府关系僵持对垒的“失去的五年”。如果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放任日中关系从“失去的五年”滑向“失去的十年”,这是极不应该的。为此,“后小泉时代”的日本政治需要有以下的自觉意识:1、首相不参拜靖国神社;2、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明确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是日本的机会,中国的军事发展并不对日本构成威胁。在日中关系方面,日本需要选择能够主张并实践以上3项原则的人来担任总理。如果有了政府方面的保障,以经济、文化和青少年交流为三大支柱的民间交流,就能获更加确实的进展。目前,日中人员往来达到每年400万人次,如果双边关系顺利,到2010年上升到1000万人次也不是困难的。两国政府必须返回到72年恢复邦交时的原点,实现第二次正常化。值得疑问的是,目前在日本有能力实现以上主张的政治人物是否存在?
“后小泉时代”的日本政坛,有小泉这样的人物存在,有被称为“中二阶”的麻生、谷垣、福田等人存在,也有被称为“新生代”的安倍存在。“后小泉时代”的继任者,舆论并称为“麻垣平三”,但新年刚过,4个人都有大小不同的丑闻缠身。福田康夫已近70岁的高龄,并多次宣称不出马竞选。这种状况显示,自民党内会有陷入人才不足之虞。若自民党遭遇人才难,实行解散总选举再出发,民主党虽然浅显,也可能出现新政权的萌芽。
后小泉时代,在改善日中关系方面,值得期待的有福田康夫,谷垣亦非完全没有可能。至于安倍晋三的靖国观,可能是继承了外祖父岸信介的DNA。迄今,小泉已经5次参拜靖国神社,尽管履行了私人参拜仪式,并在各种场合用各种方法说明自己的主张,但中韩等国家仍有政治受骗的感觉。安倍若上台,在靖国参拜问题上使出各种“变化球”,希望迂回过关,中韩等近邻国家恐怕都不会默认的。
在后小泉时代,即使没有政权交替,唯一拥有政治掣肘立场和能力的是公明党。但内心反对靖国参拜的公明党,拘于现世利益,仅仅做出口头反对,没有对小泉参拜做出有效的行动阻止,非常遗憾。作为公明党的最大后援,创价学会的初代、二代领导人,当年在军国主义的强力弹压下都没有舍弃信仰。与这些令人尊敬的大先辈和指导者相比,作为后辈的公明党面对参拜甲级战犯而无所作为,真令人不甘心。如果参与执政的公明党都无法阻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那么除了政权交替之外,看来别无他法。
但民主党是否值得期待呢?民主党的前原代表在年前说出了连自民党和政府都不敢明言的话,指责中国的军事发展是日本的现实威胁。这被视为在开战前一小时才会向对方国家传达的内容。前原因被指为政治白痴,受到了党内有识之士的广泛批判。
白西表示:日中关系在政府无力的情况下,总是民间登场。今年3月下旬,在中国人大闭幕后,日中友好七团体的会长们(桥本龙太郎、林义郎、野田毅、高村正彦、千速晃、平山郁夫、?狺奕□^将组团访中,与胡锦涛总书记会面,探讨打开两国关系的方法。自小泉第二次参拜的2002年春天以来,中日两国的民间友好团体就展开了大量交流工作;2004年1月第四次参拜之后,日中七团体代表就有意访中,本次在王毅大使的大力支持和斡旋下,终于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希望中日双方都不要浪费这次机会,在促使民间交流繁盛的基础上,为两国高层能够重开互访之门多做努力。
白西说:新世纪的日中关系已经失去了5年,不能再失去10年了。1972年日中实现了第一次邦交正常化,“后小泉时代”的日中应该向著实现第二次关系正常化的方向而努力。第一次正常化,以民间交流23年的成果为基础;按此考虑,第二次正常也将离不开民间力量的交流、积累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