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互相响应 才能形成“和声” / ──访日中友协常务理事酒井诚
日期: 05年11月4期

■ 本报记者 张石

   11月17下午,本报记者在位于东京上野的文化保护.艺术研究助成财团,专访了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常务理事酒井诚先生。酒井诚先生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工作,1984年曾作为三千日本青年访中活动的组织者,与三千日本青年一起赴中。酒井诚先生就中日关系问题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记者:这次胡耀邦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中国正式举行纪念活动。但在1987年,胡耀邦先生失势的时候,他在1983年访日时邀请三千日本青年访中的决定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并成为他失势的一个原因。今天时过22年,许多人回顾起中日关系的历史,都认为胡耀邦当时的所作所为是一个“英明的决断”,酒井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
   酒井:我想起来的是1983年秋天,当时胡耀邦总书记受中曾根总理邀请访日。在这以前的197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那还是华国锋的时代。在日本人看来,真正认识到中国发生变化的,是胡耀邦时代。那时中国下决心走进国际社会,使国家开放发展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希望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并希望与包括近邻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胡耀邦先生在1983年把这种强烈的愿望和信息带到了日本。那时我们这些日中友好团体的人员和青年团体的人员集合在NHK大厅,以年轻人为中心的4000多名日本人聆听了胡耀邦先生的演讲。在这个演讲中,也就是说在公开的场合,在大众面前,胡耀邦先生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中,在会场内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回想当时的情况,胡耀邦先生讲要招待多达3000的日本青年访中,这给日本民众留下的印象非常强烈:中国不愧是一个大国。
   访问的准备工作马上就开始进行了,不仅是青年团体,地方自治体、所有的文化团体、大学,也就是与青年相关的所有阶层和领域都波及到了,几乎是在日本全国,选出了3000名青年,并在中国建国35周年的国庆节时期访问了中国。事后,我们听到了从中国传来的消息,说对3000名日本人访中,有种种批判的意见,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日本的青年们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参加这次访中的人和与这次访问相关的人,都对胡耀邦先生充满尊敬。中国在胡耀邦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对胡耀邦先生做出应有的纪念和评价,对于这个国家的领袖,中国的历代领导人之一,进行与其历史地位相适应的纪念活动,这是大家都为之高兴的事。虽然有种种的原因,我们还是觉得这个日子来得太晚了。
   问:中日间存在着靖国神社问题。当年,胡耀邦先生对中曾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对应,听说也受到了批判。酒井先生来看,现在中国政府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对应,和胡耀邦时代的对应有什么不同?
   酒井:在靖国神社问题发生之前,也发生了教科书问题。国交正常化时,双方在共同声明中达成了一致,涉及过历史问题,双方对各自的看法做了各自的表述。在那时的教科书问题上,日本方面的不足充分表现了出来,如把“侵略”改成了“进出”。而当时的日本政府、文部大臣、官房长官,都说这是不适当的,不仅是中日共同声明的问题,对中关系等问题,还涉及到对亚洲各国的关系,因此以教科书问题为契机,政府决定设立“近邻诸国条项”。
   在中曾根内阁时期,正值战后40年,中曾根参拜了靖国神社,中国对此进行了批判。当时的官房长官是后藤田正晴先生。后藤田长官在内阁提出了强烈意见,要求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这样,政府在1986年发表了官房长官谈话,表明这一年首相不进行参拜,并明确表达了政府的见解。从1982-1985年,日本由中曾根当总理,中国由胡耀邦任总书记,那时国交正常化已经十多年了,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真正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时期,在日本国内,推动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形成热潮,特别是友好气氛正在下一代年轻人中扩展,这时的参拜就是和这种友好气氛“逆流而动”。政府内部对此有批判的声音,在国民之中也有强烈的批判声音: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内阁总理大臣参拜合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不对的——这是当时的国民的舆论,而胡耀邦先生对此虽然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把3000名青年访中而不断提高的友好气氛继续推进,使其发展。在1984年,有3000日本青年访中;在1985年,我们日本青年团体,当然完全是民间的团体,迎来了500名中国青年乘船访日。
   把那时的情况与现在比较会比较难,时代背景也是不同的,放在一个水平上比较是非常难的。最近胡锦涛先生为首的中国政府向日本传达了很多信息,向日本呼吁,遗憾的是小泉首相对这些完全没有响应的意思,这次日美首相会谈也是如此,首相说只要日美关系搞好了,日美同盟巩固了,其它的关系,如日中、日韩关系就都会发展得很好。这种单向思维方法,这种片面发言,完全是没把亚洲放在眼里。现在的日美同盟关系似乎发展得很好,但这只是小泉的一厢情愿,今后若如此发展下去,和美国的关系也不会发展得很好。拍手的时候,两只手不拍在一起就不会有声音。当时中曾根先生虽然做了错事,但有胡耀邦这只左手,有中曾根这只右手,也就造就了那个时候日中相互响应的局面,形成了和谐的“和声”。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462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