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国际报道官详解中日关系误区
日期: 05年11月2期

■ 本报记者 张石

   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千叶明,11月5日下午在早稻田大学开发研究中心做了主题为“改善日中关系应该做什么”的讲演。千叶先生以其在中日关系“最前线”从事外交活动的亲身体验,谈了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下为千叶明讲演摘要。
   千叶明认为:日中发生误解的原因,不单单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双方各有看待事物的“发想法”和思想背景,如果不做深入把握,也很难相互理解。
   千叶明说:首先我想说的是“日本的反应”。在今年3月,我陪伴母亲到了莫斯科,看了电影《太阳》。电影描写了日本昭和天皇的故事,其中提及美国在1924年排斥日本移民引起了日本军国化的反应。他认为:日本人对白人俘虏的虐待是否来源于自己认为受到人种歧视,便把自己所受到的歧视,又强加给白种人俘虏或现地人。
   其次,就是对于反应的反应。如战争补偿问题,在旧金山和约和其它国际条约缔结后,日本的一切补偿责任已经结束,补偿责任转移到了各个国家的政府那里,日本已经不再需要负担“法”的责任。再一个就是谢罪问题。在1995年,日本的村山首相发表了经过内阁正式决定的谈话,小泉首相在今年也多次在各种国际场合对于过去的侵略表示反省谢罪。从日本人来看,补偿的问题不是已经结束了吗?不已经谢过罪了吗?因此对外国有关这方面的要求就不予接受。但在要求者来看,这就是日本不回答我们的要求,将我们的要求驳了回来,因此不满和愤怒就不断积累,这就是对日本的反应的反应。如南京大屠杀,东京裁判时提到有20-30万受害者,并判定是“普通战争犯罪”,但是中国方面说如果日本方面不承认“杀死了30万以上”就连讨论会也不和日本方面开,双方就无法进行意见交换。在日中之间,如此的问题经常发生。
   再一个,就是对日本反应的反应,引起了日本的再反应。如在靖国神社有个游就馆,这个游就馆在2002年进行了大改修。改修以后,游就馆给人的印象是,日本过去的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对于南京事件几乎没有提到。这令参观者十分吃惊。
   我从小就反复参观游就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去过,但那时游就馆和现在的游就馆是完全不同的场所,只是靖国神社一个建筑物的二楼部分。战后游就馆一直闭锁,直到1961年才再次开放,那时也就是在玻璃柜子里放一些战争中的人们的遗品遗书等,只让人感到寂寞的悲伤,而不是他们在战争中牺牲而变得了不起。60年代的游就馆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寂寞和悲伤,警示人们这样的战争绝对不能重演。这以后,游就馆在1975年改修,又增加了一些展品,如“特攻”用的火箭式飞机“樱花”,“特攻”潜艇等,但是仍然没有赞美战争的感觉。
   但2002年大改修后却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我个人来看,这个变化是很令人遗憾的。这就是对日本反应的反应,引起了日本的再反应,也就是在强烈批评靖国神社的声音中,靖国神社的人们感到非常反感,因此为了大力申张自己想说的话,一气改成现在这个样子。对于这件事本身是肯定还是否定,当然有许多议论,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我个人觉得非常遗憾。
   千叶明也提出对中国的希望和对日本的希望。他说,对中国的希望是,与主观唯心论诀别,讲实事求是。比如,甲级战犯合祀后,有三个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总共20次之多,中方却没有反应,当时日本防卫费占政府开支的5.47%。1986年后,由于中方抗议,首相不去靖国神社达15年之久,而年均防卫费却达6.08%。2001年,小泉首相上台后,年均防卫费降到6.02%。显然,参拜神社和日本军国主义化有联系这样的言论缺乏物质基础。
   对日本的希望,就是恢复“洁性(风度)”。他说,如果打开外务省的网页,那里有“战后60年”这样的专栏,里面对“南京事件”和“东京审判问题”都有明确的说明,那是日本政府多年来一贯的立场。对战后60年的强调所传达的信息就是,日本对战前表示不肯定或者是和战前诀别,也就是与军国主义及侵略诀别并进行反省。但遗憾的是,人们对此没有做出正确评价,只有一家华侨的报纸全文翻译转载。我所说的恢复“风度”,就是坦率地承认侵略。日本右派强调武士道,而武士道最为高尚的品德就是干脆认输,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如果失败了还不承认失败,那就不算是武士。
   千叶明回答提问时说,希望日中两国关系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1985年4月22日,当时的中曾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后,与正在访日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彭真会面并共进午餐。当日晚上彭真在招待会上发表讲话,称赞了日中友好的成果。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436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