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石)
6月16日,在东京千代田区内幸町的外国记者俱乐部,日本文化厅长官河合隼雄以“日本人的宗教性”为题目,面向外国记者发表演说,演说结束后还回答了外国记者提出的问题。
河合隼雄在演讲中指出:我今天并不是来讲日本有什么宗教,日本人信仰什么种类的宗教,而是讲日本人的宗教感觉,日本的宗教态度,也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与宗教的联系。被称为“ 知识分子”的日本人,一般不太愿意谈论宗教,总感到谈宗教的人有点怪。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喜欢把欧美作为榜样,但他们所关心的对象往往是欧美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而对其后面宗教则不太关心。日本的宗教往往被他们看作是一种迷信和守旧的象征,他们常表示自己并不关心这些旧事物,而是在考虑新事物。
最近的中东局势,使日本人感到那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斗争,因此就得出了非常单纯的结论:外国的宗教竟然如此激烈地争斗,而日本无论是多神教还是佛教,互相并不追问谁更正确,谁更合理,能够和平竞争。如果你问日本人究竟怎样信仰多神教,或问他究竟信仰佛教的哪一宗,得到的回答往往十分暧昧。多数人说不出自己究竟怎样信仰多神教或究竟信仰佛教的哪一宗。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有人问我信仰什么宗教,我回答“ 佛教”。对方马上又问:你们信仰佛教的人,星期几去庙里?信基督教的人星期日去教堂,那么你们信仰佛教的人星期几去庙里呢?我回答:我们并不去庙里。然后人家又问了:佛教要遵守哪些戒律呢?我说:也不大遵守什么戒律。对方又问:信基督教的人读《圣经》,那你们信佛教的人读什么呢?有什么经典?我回答:我没有读什么。于是,对方很怀疑我信的究竟是不是宗教。
我曾去过埃及的开罗,在那里讲日本文化。听讲者中的第一个提问者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你们日本人从来不祈祷,只是在拼命地劳动。可是在我去东京的时候把照像机忘在东京站了,我想这个照像机肯定是丢了,但我还是回到东京站试着去找了一下,没想到照像机被保管得很好,并原样还给了我。在和日本人的交往中,我感到日本人很少吵架或偷盗,具有很高的伦理感觉。为什么每天不做祈祷的东京人有如此高尚的伦理观呢?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宗教呢?
我回答道:日本人即使不信仰特定的宗教,但是宗教性和宗教性的态度也和日常生活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我们看一下日本人的生活就可以明白,日本人在吃饭前很多人都要说:感谢赐予。这种态度表明:饭是一种超越自己的存在赐予的。如日语中有一句很难翻译成英语的说法“勿体无”(对神佛教等做了不合适的事),如我在小时候,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颗饭粒,父亲就会对我说:“ 勿体无!拾起来吃了它。”
当我对美国朋友解释“ 勿体无”时,他听了后说:啊,原来就是不要浪费的意思。但是在日本,根本的思想却不是这个意思,而且这里从根本上说渗透着佛教式的思想方式。佛教在看世界时和欧洲的科学观是完全不同的,欧洲的科学观认为世界是分别性的。如将动物和植物进行分别,再将动物进行分别,最后将事物区分为分子、原子。欧洲的科学观非常看重这种“ 区别”。这种区别观念的根据,来源于对神与其它事物,人与其它的事物的根本的分别感。但佛教的意识与此完全相反,佛教的观念认为:我和你虽然是不同的人,但是如果你受伤了,我也会感到很痛,我和你不是分别的,而是联系着的。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学者,日本容格派心理疗法的创始人。
6月16日,在东京千代田区内幸町的外国记者俱乐部,日本文化厅长官河合隼雄以“日本人的宗教性”为题目,面向外国记者发表演说,演说结束后还回答了外国记者提出的问题。
河合隼雄在演讲中指出:我今天并不是来讲日本有什么宗教,日本人信仰什么种类的宗教,而是讲日本人的宗教感觉,日本的宗教态度,也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与宗教的联系。被称为“ 知识分子”的日本人,一般不太愿意谈论宗教,总感到谈宗教的人有点怪。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喜欢把欧美作为榜样,但他们所关心的对象往往是欧美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而对其后面宗教则不太关心。日本的宗教往往被他们看作是一种迷信和守旧的象征,他们常表示自己并不关心这些旧事物,而是在考虑新事物。
最近的中东局势,使日本人感到那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斗争,因此就得出了非常单纯的结论:外国的宗教竟然如此激烈地争斗,而日本无论是多神教还是佛教,互相并不追问谁更正确,谁更合理,能够和平竞争。如果你问日本人究竟怎样信仰多神教,或问他究竟信仰佛教的哪一宗,得到的回答往往十分暧昧。多数人说不出自己究竟怎样信仰多神教或究竟信仰佛教的哪一宗。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有人问我信仰什么宗教,我回答“ 佛教”。对方马上又问:你们信仰佛教的人,星期几去庙里?信基督教的人星期日去教堂,那么你们信仰佛教的人星期几去庙里呢?我回答:我们并不去庙里。然后人家又问了:佛教要遵守哪些戒律呢?我说:也不大遵守什么戒律。对方又问:信基督教的人读《圣经》,那你们信佛教的人读什么呢?有什么经典?我回答:我没有读什么。于是,对方很怀疑我信的究竟是不是宗教。
我曾去过埃及的开罗,在那里讲日本文化。听讲者中的第一个提问者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你们日本人从来不祈祷,只是在拼命地劳动。可是在我去东京的时候把照像机忘在东京站了,我想这个照像机肯定是丢了,但我还是回到东京站试着去找了一下,没想到照像机被保管得很好,并原样还给了我。在和日本人的交往中,我感到日本人很少吵架或偷盗,具有很高的伦理感觉。为什么每天不做祈祷的东京人有如此高尚的伦理观呢?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宗教呢?
我回答道:日本人即使不信仰特定的宗教,但是宗教性和宗教性的态度也和日常生活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我们看一下日本人的生活就可以明白,日本人在吃饭前很多人都要说:感谢赐予。这种态度表明:饭是一种超越自己的存在赐予的。如日语中有一句很难翻译成英语的说法“勿体无”(对神佛教等做了不合适的事),如我在小时候,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一颗饭粒,父亲就会对我说:“ 勿体无!拾起来吃了它。”
当我对美国朋友解释“ 勿体无”时,他听了后说:啊,原来就是不要浪费的意思。但是在日本,根本的思想却不是这个意思,而且这里从根本上说渗透着佛教式的思想方式。佛教在看世界时和欧洲的科学观是完全不同的,欧洲的科学观认为世界是分别性的。如将动物和植物进行分别,再将动物进行分别,最后将事物区分为分子、原子。欧洲的科学观非常看重这种“ 区别”。这种区别观念的根据,来源于对神与其它事物,人与其它的事物的根本的分别感。但佛教的意识与此完全相反,佛教的观念认为:我和你虽然是不同的人,但是如果你受伤了,我也会感到很痛,我和你不是分别的,而是联系着的。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学者,日本容格派心理疗法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