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制造:褪色的金字招牌?
日期: 06年10月2期

  ■ 本报综合报道

  日本工业制品曾以工艺精湛、技术含量高、耐用性强的特点备受人们的推崇。“日本制造”大旗下的汽车、照相机和电脑产品也占据了国际商品市场的主流。但最近几年,“日本制造”品牌独揽风光的势头渐微。而发生在最近数月的缺陷产品大规模召回行动,又再度将日本制造业推向风口浪尖。日本人感到危机来临,忧虑“日本制造”的质量金字招牌正慢慢褪色。

  质量问题频出

  10月4日,富士通宣布将召回28.7万块索尼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电池,这使得全球笔记本电脑厂商召回索尼问题电池的总数超过了750万块。在今年8月戴尔和苹果电脑先后宣布将在全球召回590万块索尼产笔记本电脑电池之后,索尼曾表示两家公司的产品召回将为公司带来200亿—300亿日元的开支。不过在富士通宣布将在全球召回28.7万块索尼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电池之后,索尼发言人已表示笔记本电池召回的总成本可能将会高于公司此前的预期。索尼发言人表示,该公司将在核准预算之后立即对外宣布产品召回将对公司未来业绩构成多大影响。日立10月6日正式宣布,该公司将召回1.6万块索尼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电池。日立也成为继戴尔、苹果电脑、联想、松下、富士通、东芝之后,又一家因电池瑕疵而进行召回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
  市场分析人士预测,由于大规模的电池召回,并降低PS3视频游戏机的市场售价,索尼在今年可能将损失至少5.6亿美元。日本野村证券分析师预测,大规模召回笔记本电脑电池和削减PS3售价的代价可能会超过索尼今年11亿美元利润的一半以上。而且,由于索尼在2005年已提前知道自己的产品存在质量缺陷,未能及时宣布市场召回使该公司当前面临著严峻的市场危机。
  不久前,高盛将索尼的评级由买进下调至中性,称PS3发布日期的不确定性以及Play Station Portable令人失望的销售额对索尼公司利润的负面影响可能比预想的更为严重。
  正在进行业务转型的索尼近期遭遇了一系列负面消息的打击。与此同时,该公司还面临消费电子产品企业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过去几年中,索尼的游戏业务在公司年度运营利润中占据了三分之二,公司对新款游戏机更是寄予了厚望。
  就在上个月,由于PS3的关键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索尼被迫将该款游戏机在欧洲的发布日期推迟了4个月,从而错过了年末这段最重要的销售季节,而欧洲又是索尼游戏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PS3目前定于11月11日和17日分别在日本和美国推出。预计已经上市1年的微软Xbox360游戏机和比PS3晚2天发布的任天堂Wii游戏机都将对索尼PS3构成强烈竞争。
  索尼以质量著称的形像构成了严峻考验,尽管索尼已保证此类问题已被根除。
  坏消息接踵而至。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也面临质量危机。本田汽车公司10月5日宣布,因为电路以及发动机相关零件存在缺陷,将召回27万馀辆汽车,其中大部分在日本销售,此次召回涉及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销售的部分汽车。
  报告称,在接到2例奥德赛小型货车突然起火,以及104例Life微型汽车发动机突然关闭的报告之后,本田汽车公司决定召回奥德赛小型货车和Life微型汽车。奥德赛小型货车的问题是,挡风玻璃雨刮器存在缺陷,当它因为严寒冻结时可能会导致电路起火。Life微型汽车则存在发动机问题,会造成电池的耗光而突然熄火。
  本田汽车公司一名发言人表示,该公司共将召回117500辆奥德赛小型货车,其中85000辆是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其馀则是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销售的。该发言人同时表示,Life微型汽车仅在日本国内销售,公司共将召回153000辆。
  数周以来,日本公司不断陷入“召回门”之中,马自达汽车公司也宣布将召回12235辆在日本国内销售的汽车。马自达汽车公司发言人说,这些将被召回的汽车的安全气袋存在缺陷,有时会突然打开。
  9月20日丰田公司发表声明称,将招聘8000多名工程师以提高公司产品质量。此前,该公司6月初曾紧急召回澳大利亚包括普瑞斯混合动力车在内的近4000辆发动机存在问题的汽车。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日本产品的几大金字招牌丰田、本田、马自达、索尼、奥林巴斯等相继被发现公布了产品的质量问题。
  2005年12月浙江抽检发现,索尼6个型号30个批次的数码相机存在问题,被定性为“不合格”。
  2006年3月14日,日本照相机生产商奥林巴斯公司分公司宣布,召回该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有缺陷的120万部35毫米胶卷照相机。召回原因是这批相机闪光电路存在过热缺陷。
  不仅工业产品,有世界质量最高、要求最严之称的日本食品和化妆品也被迫走下了神坛。
  2006年6月深圳检验检疫局在从日本进口的鱼肉肠中,查出了超标山梨酸,其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最高标准的17.3倍。此后,广东、山东、辽宁、天津、上海等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又陆续在近30批次的进口日本食品中发现质量问题。出现问题的日本食品包括茶叶、蛋糕、咖啡、马铃薯粉,甚至腌萝卜。它们有的含有过量重金属或二氧化硫,有的添加剂超标,有的则含有致病细菌。
  2006年9月22日SK-Ⅱ发表声明,决定暂停其在中国的产品销售,并暂时停止SK-Ⅱ专柜的运作,直至确认其产品符合中国在售化妆品中所含微量铬和钕的相关规定。
  虽有评论认为,这是贸易战让这些日本产品成了牺牲品,但无论如何,一连串享誉全球的日本名牌产品接连“追尾”,这不能不让世界对昔日无比信任的“日本制造”大打折扣。

  输掉金字招牌

  可能只有日本人才会拍摄《X计划》这样的电视连续剧,这可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关于产品质量的,讲述一群工程师如何拿著便携计算器和喷墨打印机,把日本打造成一个工业强国。这部纪录片在日本创下收视纪录。看到这样的电视剧,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人会为了产品质量下滑而扼腕,而且还要在电台谈话节目里、报纸的头版上就此进行“灵魂深处的审查”。
  日本人对于完美的执著近乎疯狂:东京地铁与列车运行得分秒不差;电视机工厂的工人在出货前,会仔细擦掉电视上的所有指纹,以免消费者看到后要求退货;在超市,每只瓜果都被封膜包得完完整整。
  但在最近一连串知名企业相继宣布召回瑕疵产品后,日本全国从政府、民间到媒体,无不怀疑日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即使是在乡下的拉面店,人们也在谈论,日本的质量竞争优势是否就要拱手输给急起直追的韩国与中国。
  在日本民众中,对质量问题的忧虑也随处可见。许多老一代的日本人认为,质量曾经是日本展示给世界的最好的面孔。但现在他们担心中国和韩国的产品会迎头赶上,让日本制造失去优势。
  在川崎,44岁的汽车零件工人中田说,“技术”向来是日本最感骄傲之处,“但韩国人现在却在嘲笑我们”。他的同事桥本补充说:“我们花了许多年才建立了这个好名声,如今却很快就会输掉这个金字招牌”。

  能否保护质量

  正因为“质量等同于日本”,日本的媒体对索尼和丰田召回产品的报道,篇幅才会与诸如犯罪率上升和青少年问题相提并论,甚至远超过诸如伊拉克冲突和阿富汗局势等重大国际新闻。日本《产经新闻》还用了耸人听闻的标题提出疑问说:“日本能保护质量吗?”
  京都立命馆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东佐和说,丰田和索尼的问题唤醒了日本人,让他们知道问题正在发生,“在成为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日本似乎失去了某些东西,而许多日本人想要把它们找回来”。
  退休的丰田汽车社长奥田硕公开呼吁国人更加努力。他在不久前警告说,日本人缺乏危机感,没看到制造业竞争力正在衰退。
  日本各界急著找出元凶,有人归咎于日本年轻人太懒惰,也有人说美式管理风格才是祸首。在一片哗然声中,其实日本人自己也毫无头绪。

  在校园寻找原因

  这种危机感还进入了校园。根据最新的评比,日本学生的测验成绩落后于新加坡、韩国和芬兰。十几个中小学的教育主管相继对教学质量差发出警告。
  京都的立命馆小学一向以纪律严格和默记成绩优秀著称,现在更是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背诵《论语》等经典。曾撰写过30多本书的该校校长中田喜一说,只有加强自制力,才能提高敬业精神。他在2002年出版的《我们社会的未来岌岌可危》一书,在日本共卖出了400万本。
  许多原因似乎都可以用来解释日本工业产品质量缘何下降。有研究者表示,日本制造质量下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日本这一代的国内制造业从业者。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上一代日本制造业从业者的确是真正的精英和创业者,是他们创造了“日本制造”的质量神话,而沾染了新新人类习气的这一代日本制造业从业者已远不如上一代那么兢兢业业。
  事实上,从人才情况方面来看,日本大学新生对文学与艺术学科更感兴趣,而非工程专业。2006年,申请就读工程项目的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已由8年前的12.3%下跌至8.7%。东京工业大学负责学生教育的执行副主席上杉美纪感叹说,从前许多人都想要加入第一线的制造业,并为此付出毕生心血,“如今,却没有人想流一滴汗”。

  内忧外患

  有一些人将问题归罪于欧美经营风格。他们认为,这种制度改变了日本传统的企业员工终身制并减少了员工基本工资等。这些做法挫伤员工士气、破坏团队合作。最近,富士通就宣布不采用根据职工表现来定薪的制度,理由就是这种做法伤害了士气与团队工作精神。
  一位在沪日企的中国高管黄先生表示,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企业工会制度曾经并称为日本经营的“三大法宝”,也正是这三点管理制度让日本制造不得不面临“老化”的窘境。随著时代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终身雇佣制取消,“当一个习惯了没有后顾之忧的员工,突然在明天或者在1个月之内,要被解雇,他还会对这个公司的产品质量那么在意吗?”。
  在日本生活多年,从事电子加工业的上海人周虹表示,日本的经营结构通常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或承包企业为大企业生产所需零部件或配套产品的企业系列化制度,大企业和承包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而随著经济全球化和IT革命的进展,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改向外国企业定货。大企业与承包企业生死与共的关系出现裂痕,企业系列化的链条断裂,而日本大企业适应新变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健全,此时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则难以避免。
  当日本为此绞尽脑汁的时候,一些分析师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庆应义塾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永井修介说,“日本面临的最大改变,可能不是自己产品质量的下降,而是其他亚洲国家正在快速跟进”。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0/2024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