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谁分走了华人贸易商的蛋糕
日期: 06年06月4期

  2005年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18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连续7年更新历史最高纪录。“贸易和个人消费的增长已经成为日本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动力。”这一认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多数在日华人贸易业者并没有因中日贸易增长获得实惠,相反,更多贸易会社却一蹶不振,甚至走向衰退……

  “这几年做得好的新业者为数不多”

  “中日贸易额增长,会社营业额下降。”类似这样的话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
  张祥生在4年前成立一家贸易会社,专门从中国南方进口一些特色物产卖给日本商家。就在上个月,他悄悄地关闭了会社事务所,只在家里接上“留守电话”去另觅生路。张祥生告诉记者,在公司创立前2年,生意还挺好,他会社里还雇了2名日本人员工跑业务。但这2年生意不见起色,老业务被日本大商社抢了去,新业务却难以开发。
  “这几年做得好的新业者为数不多。”日本中华总商会事务局局长冯革评价在日华人贸易业时如是说。
  据冯革介绍,现在加入日本中华总商会的商家有226家,其中约有70家企业的业务和贸易相关,然而真正在贸易上做得好的不足30家。目前,做从中国往日本进口生意的华人企业多是做中国物产、食品、服装类;做从日本往中国出口生意的企业多是在做废旧物资、电子零部件类等。总体上来说商会的企业数是上升了,但做得好的企业还是原来就比较知名的、有十几年历史以上的企业。
  冯革回忆起华人贸易企业的发展时说:“过去中国人多是做原材料贸易,比如说食品蔬菜、石材等,现在来看过去的原材料贸易已经不太好做。比如说,以前做石材的华人贸易公司很多,而现在日本商家直接到中国联系,在日华人业者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地位,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
  “过去有很多华人业者都做贸易,但现在实际存在的贸易行家没有多少人。做好贸易的人不仅是在该商品领域的专家,同时还是一个交际能手。目前,自称做贸易而不精通商品知识的人为数不少,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不能称为贸易业者。生意有各种各样,有的生意是和‘物’打交道,有的生意则是和‘人’打交道,而贸易既要和‘人’又要和‘物’打交道,并非人人能做。”冯革评价华人贸易者时说:“以前有在日华人,看到有的中国商品不错,就投石问路般地做一次,结果还不错,赚取了一定佣金。但仅靠这些钱对多数小贸易会社来说是难以为继的。刚开始,对小业者来说他们什么都做,但一旦深接触以后才会发现行业里的知识太深了,并非人人都能做。如果某家贸易会社能做好某种商品并相应地对这种商品负责,这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贸易会社。然而,做好这一点并不容易,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大贸易会社的负责人不仅要精通日语能和客户沟通,还要懂英语、物流、索赔、关税……许多华人业者虽然掘到第一桶金,但往后却越来越难做,最终退出这个行业。真正意义上的贸易业者并不是仅做1年、2年的人,而是在相关领域做十几年、几十年的人。无限制地把自己的商品范围扩大,什么都做的人,实际上是不懂贸易的。”

  “中华食品贸易越来越难做”

  “营业额不增长或出现负增长”这种状况不仅在新业者里是普遍现象,对一些有20馀年历史的华人会社来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杜食品工业株式会社是一家有23年历史的家族式华人企业,该企业以生产“乾豆腐”等豆制品起家,现在除了生产豆制品以外,会社还经营中国食品。
  杜食品工业株式会社负责人野崎真美子女士说:“中华食品贸易越来越难做。创业以来会社在贸易方面的营业额都在高速增长,在这几年却开始钝化了,去年的营业额和前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分析其原因,野崎女士认为有三方面:
  一是日本对食品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从中国进口的食品不能通关,致使会社损失惨重。
  野崎女士说:“这几年日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已经到岸的食品因不符日本标准被迫烧毁,被烧毁的食品有中国著名品牌的瓜子、月饼、糖蒜、火锅料、蒜茸酱……每年被烧毁的商品高达上千万日元。而这些损失中国的厂家是不会赔偿的。”曾经有一次,野崎女士进口的一整集装箱名牌瓜籽就眼睁睁看著被烧掉。
  “‘在生意场上,双方打起来,一般都要输的’。这是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在访问日本期间,谈到中日之间经贸关系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用到这里也同样适合。要是把不符合日本标准的食品返回厂家,损失则更大。”野崎女士说,除了运费的开支外,这让中国海关对你这家企业的印象也大打折扣,以后再从中国进口商品手续会更繁琐。
  “中华食品贸易越来越难做。”有这样抱怨的业者不仅杜食品工业株式会社这一家,多数涉及到食品进口的企业都这样说。据了解,今年5月末日本食品“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对进口食品、农产品的设限数量大幅增加,几乎涵盖了中国对日出口的大部分农产品。限量标准更为严格,检测项目成倍增加,几乎覆盖了大部分农、兽药和添加剂,无限量放大了检测项目和种类,如果进口到日本的农产品中的残留物含量超过标准,就会被禁止进口或流通。由此产生的农残超标、市场限入风险以及由运输保存、检测费用提高导致的成本增加、通关速度下降等将大大削减在日华人食品企业的盈利。现在,杜食品工业株式会社从中国进口食品前一定要到检验部门鉴定,看是否符合日本标准。
  第二个原因是,从中国进口食品的公司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
  野崎女士介绍,杜食品工业株式会社在日本的全国客户约有13000人(户),物产店100馀家,宾馆有数十家。经营的有数百种商品,其中直接进口的有近百种。这些商品都是在日华人提出来买的东北家乡食品。现在,会社有许多商品是产销“一条龙”。按说这些不是日本市场主流食品,不应受到冲击,但近年来,不少华人业者看到这块蛋糕,也要分而食之,其结果造成了整个业态不振。
  还有一个原因是,货物成本提高。
  除了上述因农残、添加剂超标导致的成本增加外。中国食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也是原因之一。
  野崎女士举例,就拿东北乾菜来说,7、8斤才晒出1斤来。进货价就约100多日元,在日本才卖300日元,再除去运费等各种费用几乎没有什么利润。

  服装贸易:老生意要用新手法

  日本是中国最大纺织品出口市场。在日本的服装市场上,已经形成“中国人做,日本人穿”的局面。因为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没有配额限制,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0%左右,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的主要来源地。然而在“中国制”的标签铺天盖地般地涌到日本时,有不少在日华人服装贸易商却眉头紧锁。
  “在泡沫期间他们乐开怀,在日本经济低谷时,他们未受影响。现在日本经济好转时,他们却一蹶不振。”这是一名业内人士对当前华人服装贸易业者的评价。
  某会社(应要求隐去社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因中国出口数量扩张较快,价格不升反降。中国布、丝质面料,特别是西装、大衣等重面料制造水平较低,加之附属品质量较差是成衣档次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中国企业过分倚赖价格优势,疏于开发及提高面料水平,新面料的推出速度较慢,加上日本商家直接在中国设厂等原因,许多经营多年的在日华人服装贸易会社这2年却处在业务萎缩阶段。该社负责人说:“我们会社从1990年开始就负责一些日本商社在中国的成衣缝制业务,在中国加工后再返销到日本。但目前接的业务越来越少,因为日本纺织服装行业进入‘废旧建新’的调整期。”该社负责人似乎看出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却无力挽回失败的事实。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华人服装贸易业者都“一蹶不振”,在日本中华总商会的会员企业里也有成功者。
  某会社(应要求隐去社名)做服装生意已有20年,该会社走的却是高档、品牌服装路线。该会社负责人说:“服装贸易是一个老的行业,也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以前成衣多是在日本生产,之所以到中国生产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在泡沫经济时期,中国服装只在超市里有市场,在大百货店里都是日本产的服装,品牌服装则都是欧洲生产。日本对服装的要求和一般工业产品一样,要求的非常严格。在以前日本泡沫经济的大环境下,无论从面料还是设计,中国产品比日本产品都差很多,给人的印象中国服装价廉质次。因为会社走的就是高档路线,在泡沫经济结束以后就好走多了。”
  “我们是误打误撞,撞上的。”会社负责人回忆起创业感慨万千,“在创业的时候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刚开始就走的是高档路线,因为当时不懂。日本正在泡沫经济,日本的商家也只考虑如何把商品高价卖出去,而没考虑用便宜的价格生产好的东西来卖。因为当时只要东西好很贵的东西也能卖出去。所以创业初期,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伊藤忠、三井等大商社,我们只能做一些日本大企业不做的东西,比如说数量很少、一个款式就几十件的,还有就是风险特别高的,要绣花等人工程序非常多的,大企业不愿意去做,因为质量非常难控制。还有就是交货期非常短的单子。比如说,卖了以后发现比较好卖,就要‘翻单’,这样交货期非常短,大会社也不做。我们创业时就专做数量少、交货期短、质量高的单子。那时出货时我们就要一件一件地检查,生怕有纰漏。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人们购买力下降,百货店就开始考虑如何购进价格便宜、利润高的服装。那时中国的服装都是附加价值低的产品,而我们会社生产的却是高附加值产品,所以就有商家找到我们。当时,我们是误打误撞,而对现在服装企业来讲,能生产数量少、交货期短、质量高的服装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老生意要用新手法。”该会社负责人透露了他成功的秘密,“6、7年前是日本经济最低谷时期,日本不少服装商社到中国考察。当时中国生产的低档服装质量也很好,但高档服装生产线还不多,即使品牌服装也是以男装为主,能生产时装的生产线几乎没几家。当时我就想:我们要在中国开设生产车间。生产车间不久就建成了,完全是最高标准,地坪按照电子车间要求,无静电、无尘;车间全封闭,用最新的缝纫设备。日本许多商家看过工厂后就把一些高档服装的单子渐渐移过来。现在,工厂被日本业界誉为中国最好的3家时装厂之一,会社接到的单子能排到8个月之后。”
  谈到未来的经营方向时,该社负责人说:“追求品牌、价值仍是日本服装消费市场今后的潮流。近年日本市场高档与低价商品并存,服装消费‘两极分化’加剧。由于消费者实质经济能力并未下降,对于喜好的品牌产品,即使价格高昂也愿购买。中国服装产品已逐步从‘质次价廉’进入‘物美价廉’阶段,但缺乏品牌这是‘软肋’,现在,我们仍然坚持:大量的、单价低的单子我们不做。以后我们的业务还将从OEM(贴牌加工)著重向ODM(厂家为商家提供生产信息、建议)转移。”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30/1839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