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进入“全员上大学时代”的日本,能躺平了吗?
日期: 2025/04/21 10:57
新闻来源: 外滩教育

教育的结构性差距正在拉大——优质教育资源从未真正向所有人敞开。

这两年,日本低龄留学的家庭,眼见多了起来。

随着欧美留学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加剧,一波中产家庭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

随着日本率先进入少子化时代,大学也开始进入“全入时代”,中小学更是面临严重的生源短缺...这些都成了国内中产家庭眼中的“红利”。有机构透露,近十年,中国赴日读高中的留学生人数翻了十倍。

可是,日本真实的教育环境究竟如何?对于中产家庭来说,这会是一个避开内卷的好选择吗?

最近,有一本来自日本大阪大学教授、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志水宏吉的书《父母格差:“拼家长”时代的冲击》,向我们揭秘了日本少子化时代的教育现状以及中产阶级的挣扎。

机会一直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家庭面对的“挑战难度”也是不同的。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差距的问题。作者指出,日本正处于从“优绩主义”社会滑向“家长主义”社会的时期。

即个体的成就不再由其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父母(家庭)拥有的各种财富,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未来和人生。

正如本书译者高璐璐,这位在日本一边读博、一边带娃的中国留学生妈妈所体会到的,“日本早已进入拼家长的时代。仅仅有钱还不够,父母的认知同样决定着孩子的前途和人生。”

少子化时代,

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2025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大学2024学年招生名额较实际入学人数多出逾1万人。自有记录以来,首次出现招生名额与入学人数“倒挂”。

不少媒体由此指出,日本进入了“全员上大学”时代。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尽管确实有大学存在招生不足的情况,但好大学的竞争依旧激烈,不少大学降低了招生人数,甚至关闭了部分专业。

少子化浪潮看似带来了“人人有书读”的福利,但透过该表象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结构性差距正在拉大——优质教育资源从未真正向所有人敞开。

在日本,小初高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学校(除国际):国立、私立和公立。国立一般是国立大学的附属学校,师资雄厚且免学费,因此入学难度最大,即使考上了也还要抽签;私立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不错,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同样需要入学考试,学费较贵;相较之下,公立入学难度最低,通常在家附近,学业压力较小。

数据显示,日本全国就读公立中学的学生占比91.6%,而仅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就读国立或私立学校,分别占比0.9%和7.5%。

其实,新生人数的减少以及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确实为择校带来了一定自由度。2000年之后,日本越来越多的区域开始引入“择校制度”,也就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片区内任何一所公立小学或公立中学就读,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跨片区就读。

没有学区房,也不用摇号,想让孩子上哪所学校都能满足,这似乎是人人所期待的少子化时代红利。但现实却出现了难以预料的结果——公立学校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大阪就曾因跨区上学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家长们为了将孩子送入“好学校”,或避开“坏学校”,而跨校区送孩子到别的学校上学。这导致实力偏弱学校的成绩大幅降低,对此,希望家长重视本地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非常苦恼:

“老师再怎么用心,孩子来了这里,学习能力好像还是上不去……结果有能力的孩子一股脑都流失了。”

生源流失引发师资撤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越缺乏资源的孩子,反而被系统抛得更远。

对此,“择校制度”也被重新审视,甚至已有地区开始废除该制度的运行。

从日本走过的路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生率的下降和优质教育的普惠性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因果关系。

不断前置的教育分流


日本读博期间,本书译者高璐璐作为妈妈,就近给孩子安排了偏乡下的幼儿园。出门就是大片田地,可以采摘蔬菜捡橡木果,雪天就打雪仗。

但有时,她的内心也会浮起问号:在补习广告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岁月静好能维持多久呢?如果以后孩子的成绩在班里垫底,她还能如此淡定吗?

事实上,如果孩子要在日本读书,选择公立的“快乐教育”,还是私立的“高要求高付出”,是家长很早就要做出的决定。

在《父母格差》一书里,志水宏吉教授揭示了日本教育界不断前置的分流现象。

20多年前日本就出现了被称作“幼儿教室”的机构。这些教室通常开设在百货商场里,孩子满1岁就可以和妈妈一起来上课,每节课60分钟。那时,这些机构的宣传还以“培养孩子‘上进的大脑’和‘饱满的心灵’”为主,有点像我们国内的早教启蒙。

而如今,这些“幼儿教室”却在家长需求的推动下演变为了“幼升小备考班”。这样的机构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开设数量尤其多。有的教室甚至会把孩子的成绩按偏差值区分后再进行彻底“训练”,目标就是帮助孩子通过国立或私立小学的升学考试。

很难想象,一个在读幼儿园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已经要背负起备考升学的压力。几年下来,不仅家长和孩子都非常疲惫,夫妻关系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为什么日本父母还是坚持让孩子如此早地加入教育军备赛呢?

除了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想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个性化教育,日本父母还非常看重的一点是:不少私立小学拥有同品牌附属学校,只要学习过得去,基本就能直升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而为了孩子入读理想小学的成功率更高,有些家长会选择同一品牌下的附属幼儿园。由于这些私立幼儿园的入读同样需要入学评估,有需求就有市场,市面上自然出现了面向更低龄孩子开设的“备考班”。

当然,卷升学仅仅只是日本精英阶层鸡娃一个方面。

作者调查了自己所工作的大阪大学(排名第三难考的国立大学)的学生后发现,这些孩子基本每人都参加过4-6个之多的课外班,包括但不限于英语、芭蕾、钢琴、空手道、体操……

一位全家移居日本的中国妈妈,曾在社交媒体分享两娃每天放学后的日程安排。6岁的姐姐和4岁的弟弟2点从私立幼儿园离开后,通常会无缝衔接各类兴趣班或补习班,如:体操、芭蕾、绘画、中文家庭教师等等。

据她观察,在日本,读公立学校每天放学后在公园玩到吃晚饭的孩子大有人在,但精英阶层的教育还是非常鸡血。

沿着父母既定的教育路径一路升级打怪,有的孩子顺利考入知名大学,甚至成功跨越阶层,但也有不少孩子不堪忍受压力,中途退学。

更多的孩子则处于矛盾之中,他们感激父母的付出,但回望升学路确实充满着痛苦与不安:好像必须考上好高中和好大学才对得起父母的期待,至于考上大学后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始终没想明白。

家长对于升学一厢情愿的强烈愿望,往往会让他们忽视孩子的意愿。

“所作的一切都可以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一位接受作者调查的大阪大学学生表示,“我自己是这么长大的,但并不执着于以后也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想要跳出焦虑怪圈的中产妈妈


当少子化浪潮未能缓解教育资源竞争,反而加速了优质资源的集中化趋势,日本中产阶级家长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作者志水宏吉的研究团队发现,当下的日本中产家庭从育儿策略来看可以分为四类:

①善用经济资本型的家庭:父母热心投资校外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遇到困难时,倾向于依靠校外途径来解决。

②善用社会关系资本型的家庭:给予孩子高度自由。认为孩子不一定要出人头地,未来每天过得充实就好。

③善用文化资本型的家庭:尊重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比起投入过多金钱,家长更愿意动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孩子学会快乐学习。

④善用全资本型的家庭:不仅拥有各类丰富资本,父母还会有意识地提升孩子全方位的能力。希望孩子不断进步,校外教育上也投入很多。

③④体现了“协作育儿”的教养方式,也就是父母会尽可能有规划地发展孩子的才华;②则体现了“自然成长”的教养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能够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但父母具有较高权威,通常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如何去做。

有趣的是,“给予孩子高度自由”这一养育方式,曾经在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更为常见,如今在日本中产家庭内部也开始出现。

如果说,过去工人阶级对孩子的放养是育儿时间与精力不足的无奈之举,那么如今部分日本中产其实是主动选择了这一教养方式,或者将其与“协作育儿”的方式相融合。

可以看出,当部分家庭还在焦虑如何让孩子跑赢对手,另一群家长已在思考:是否需要继续参与这场被设定规则的游戏。

译者的朋友——一对香港精英父母,他们的育儿策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首先,他们认为,比起卷成绩,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更加重要;其次,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擅长卷成绩,但喜欢做甜点,妈妈就积极主动地陪孩子参加各种厨艺班,说以后做chef也不错。

有越来越多的中产家长开始产生类似想法。孩子如果不是读书这块料,与其投入大量资源硬逼他学,不如趁早另寻出路。

此外,作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毕业于排名更靠前大学的日本妈妈,相对更为从容,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早稻田、应庆等。她们认为,即使孩子没能考上理想初中,后面还有初升高的机会。她们相信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比起上补习班,更在意孩子是否自己在努力。

与此同时,学历差一个等级的妈妈们显得更焦虑和烦恼。她们不停地给孩子换补习班,“选择似乎没那么多,但确实在拼尽全力想办法”。

志水宏吉教授总结,这也是“家长主义”社会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各领域中的“二代”孩子越来越多,包括“学二代”。

“二代”现象增加的背后,精英家庭的孩子通常被更加精心地抚养长大,也意味着这些孩子在竞争中,拥有远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资源。

现实情况也表明,那些“会学习”的孩子,往往生活在富裕而稳定的家庭里,而“不会学习”的孩子的家庭,往往有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甚至,孩子在体力和运动能力上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

“我们以为建立起了一个由个人努力和天赋决定未来的优绩主义社会,谁曾想到,现在又将回到‘家庭出身决定一切’?”

这种撕裂感在作为教育研究者的父母身上,同样明显。

作者志水宏吉教授的朋友,一位陪女儿刚刚结束初中升学考试的妈妈,她一方面深知现在的日本,已经过了“努力+天赋=回报”的时代;

另一方面,作为母亲的她,也没办法忽视女儿在补习班所付出的努力,更没有办法告诉女儿和补习班的同学们,“这些差距努力了也没用”、“这些是社会问题”之类的话。

在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她只能对他们说一句宽慰和鼓励的话:

“你已经很努力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57/21105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