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山健:在紫金山天文台
日期: 25年10月2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中山健
 
自从天文台主体工程外迁苏北后,紫金山天文台已数年没有谋面了。周末,乘秋高气爽,乘兴前往。从北坡攀登至“西马腰”,然后向右走20分钟即可抵达。

如今的天文台已是“人去楼空”,成为一个科普场所。普通游客需购门票:15元/人,“60后”免费。



入门,拾阶而上,是一间陨石展示厅。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陨石标本,其中,有片来自新疆的陨石制品。说明卡片上说:此陨石当年有1000公斤重,可是摆在面前的却是不到10平方厘米,如传统印刷电路板一样的薄片,于是好奇的询问工作人员,被告知:当年被米国人以数十万“白菜价”买走,如今价值几十亿。我无语,知道那时因为穷所致。

中国特色,一方天地总是会纪念一方精英。说到中国天文事业,张珏哲是绕不过去的代表人物。他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期间,共发现了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有100多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并为南京大学天文系的成立与发展做出了贡献。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Chang”。他的半身塑像也安放在展览大厅门前。
  如今的天文台也做起“小买卖”了,许多用陨石制作的项链、戒指、耳坠、手环等琳琅满目,价格差异巨大,我好奇询问了一下:是否有辐射,回答没有。再问陨石产地就没有下文了!我也知趣转身离开。



离开商店出门,便是心心念念想看的古代天文仪器,那些青铜制作的“天球仪”、“圭表”还在,最精美的应该是“简仪”,其制作复杂程度在当时堪属一流。这台“简仪”也是命运多舛,当年被“八国联军”中的法国人掠走,两年后1902年才迫于压力归还中国。

去天文台必上天堡城,一个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城堡让人们想象当年的盛况,如今只剩下一副躯壳,还有那些名闻遐迩的“金字招牌”。天堡城乃兵家必争之地,有“金陵的钥匙”之说,相传当年朱棣站在天堡城上一语道破天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轰到后宰门”。后宰门当年可是在皇城的防御体系里啊!朱元璋听了心中大震,但却不动声色的给儿子剥了一个橘子,以示赏赐,马娘娘看了大惊失色,悄悄告诉朱棣:“你家老子这是要剥皮抽筋啊”。于是就有了后来朱棣谋反之事。当然,这是市井传说,不过曾国荃围攻“天京”城时,与太平天国守军在天堡城上的惨烈争夺战却是不争事实。1911年12月革命军“江浙联军”与清军也曾经在天堡城激战,为后来中华民国在南京定都奠定了基础。1953年毛泽东主席视察紫金山天文台时,也专门登临天堡城遗址,远眺南京城。


站在天堡台上凭栏远眺,美丽的南京城尽收眼底。阳光下,古城静如处子,世界第七高的“紫峰大厦”,与玄武湖交相辉映,山脚下的“太阳宫”洁白如洗。向东是紫金山头陀岭,可见若干个天文观测台,中山陵与明孝陵完全被绿植覆盖,登山缆车像一只只鸟笼,在林涛间移动。只有当年袁枚家后院城墙外的“前湖”仍熠熠生辉。向北则是如链的长江,四座跨江大桥横空出世,环绕大半个南京城,为古城平添了几道现代化彩虹。

从天堡台石梯下来时,看见中途有一则小广告:观看太阳黑子,每次20/元。时间是中午11点,当时看了一下时间还有10分钟左右,于是就耐心站在门口等待。11点,门按时打开,但是那位憨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今天黑子太小,只有芝麻的三分之一那么大”。劝我别花冤枉钱。紧接着又说云层太厚。暂时无法观察,于是让我拍了几张观测仪器的照片,走人。

紫金山天文台1928年筹建,1934年正式成立。由当时的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字,至今仍留在天文台的大理石门栏上。它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建立的现代天文研究机构,也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及“两弹一星”的轨道设计、跟踪、观测及预报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在展览馆看见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以及“夸父一号”太阳探测卫星模型也是天文台参与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天文观测界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紫台”。这一美誉足以说明紫金山天文台的历史功绩。


紫金山天文台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孩提时代起便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南京人的骄傲。那时,宣传南京的图片必定会有一张紫金山天文台的全景图。那里,也是摄影“发烧友”出“大片”的打卡点。后来,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中那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更加出名。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天文台参观。看见那些历史性图片,你能够感觉到“紫台”在中国科学界的分量。如今,城市现代化让古城成了“不夜城”,这对于“紫台”的科研工作造成不便。于是“搬家”成为一种必然。看资料介绍,“紫台”目前在全国各地不少区域都有自己的研究场所,或在高原、或在静谧的森林里、或在更加适合观测天象的纬度上……天文工作已经涵盖了“上管宇宙星辰,下护国泰民安”的广阔领域。据资料显示,天文活动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时出现,天文观测官员也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步,从尧帝时期便有了“義和”这样一个机构,距今4000多年。到了唐代形成了独立、体系化的天文观测官员制度。明代以“钦天监”制定型,并吸纳了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等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士参加。

虽然紫金山天文台如今已经没有科研任务了,但许多观测点并没有开放。望着高耸入云的大树,透过枝叶远眺南京城,有林涛低吟,凉风习习,有种莫名感叹,却又心如止水,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如同面前开始凋谢的秋叶,被风摘下,又被风吹起,然后慢慢降落、降落,直至隐入密林间。



在天文台待了近两个小时,时而感动、时而兴奋、时而沉默……。往事依稀,往事如烟。天文台的那些设备,虽已陈旧,或仅剩下躯壳,但依然矗立不倒,依旧享有声望,依然令我流连忘返,有一种记忆跨越时空,它不仅有春花秋月、不仅是故国小楼,还有历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它承载了中国天文科学工作者的希望与理想,无论他们在海峡哪边,它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它也是家乡山顶上一颗永远闪烁的星辰。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21306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