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董红俊
.jpg)
三十多年前,初来日本,常有人问我:“你感受到的最大文化冲击是什么?”
我总会说:日本河流众多,水清澈见底,而我在黄土高原长大,上大学前从未见过河,更别说湖和海了。还有,日本许多一户建独门独院,没有高墙,没有大门,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在院子周围种一圈植物。而在我的家乡,别说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那样的富商大贾了,即便是最贫穷的农家,也会竖起高墙才觉安心,富户和穷户只是在使用的材料上不同而已。
久居日本,我发现这是一片让人安心的土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遗失的物品总能物归原主。我曾遗忘在电车上的提包、机场里的手机、停车场的照相机,忘在教室里的手表,丢失在马路上的交通卡,忘在超市小桌上的水果等等每次都平安地返回我身边。每一次小小的“失而复得”,都是日常里的温暖和善意,我似乎习以为常了。
.jpg)
然而,最近我又经历了一次心惊的“丢失”。6月我去东京参加新书发布会,休讲的课在8月5号安排了补课。想到近30名同学大热天的专门赶来补课,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我在一宫车站旁的店里买了饮料和水果,连同钱包塞进背包后,去等出租车。从车站到学校步行需要20分钟,平时都是走着去的。这天背包里的东西很沉。出租车左等右等都不见影子,而排队等候的已有多人,眼看着上课时间越来越近了,只有小跑前往学校。离学校仅有两百米左右等红绿灯时,才发现背包拉链大开,钱包不翼而飞。
马上要上课了,我没有时间返回去寻找。于是边赶路边报警。接电话的警察详细询问了我钱包的长相,里面有些什么。我把现金、驾照、个人编号卡、银行卡、工作证等等重要物品陈述了一番。警察还问了姓名、手机号和家庭住址,给了我一个受理号,说有消息就会和我联系。
.jpg)
看到同学们开心地吃着葡萄,喝着饮料,特别有劲头地学习着,我很是欣慰。没敢告诉同学们丢钱包的事,怕影响了他们的好心情。
我心想,光天化日下丢了钱包,当天若有人捡到会交给警察的,所以不是特别担心,静候来自警察署的电话就是了。也没准儿捡到钱包的好心人会根据驾照上的地址来我家按门铃呢。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心里开始变得忐忑起来:万一遇到不善的人,钱包未必会归还。随着时间流逝,让我几乎断了找回的念想,我只能学着与遗失和解,并在心里告诫自己:今后千万不能太马虎大意了!
孰料15号那天,柳暗花明。有位警察打来电话说,丢失的钱包在东海警察署保管着,问我哪天来领取。我连忙道谢。18号上午,原以为缘分已尽的钱包,竟然久别重逢,里面所有东西完整无缺。我想感谢拾金不昧的好心人,被告知5号那天有人在一宫站中央大厅捡到钱包后就交给了名铁电车窗口工作人员,未留芳名和联系方式。我疑惑,为何在一宫丢失的东西会到东海警察署呢?警察告诉我,凡是在名铁电车上和车站丢失的物品都归东海警察署管。
手中再次握住那只失而复得的钱包,我心中涌起的,不只是惊喜,更是一份深切的感动。记忆随之被唤起:就在丢钱包一周前,在一家便利店停车场,我还亲手归还给失主一个落在地上的钱包。当时只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事,如今角色互换,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善意会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在世界上悄然流转,最终又回到自己身边。我也想起日语中“情けは人の為ならず”这个谚语,好心有好报啊!
握着回到手中的钱包,我忽然明白:有一种喜悦,叫“失而复得”;有一种品德,叫“拾金不昧”。失而复得的不只是物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情。当我亲身经历失与得的交替,仿佛看见了人心最朴素的信任。生活中的温暖常常藏在这些小确幸里。钱包终于回到我的手上,拾金不昧的善意,让这件风波完满落幕。
我上网查了一下“爱知县查询遗失遗忘物品”,居然从中发现了自己钱包的有关信息,钱包特征、内容物、遗失的城市、保管钱包的警察署等。温馨提示,朋友们今后万一不慎丢失了物品,不妨上网查一查,日本每个都道府县警察机构都会提供这样的服务。
日本在我眼中,依然潺潺流水,花草芬芳,是宁静而安稳的,让人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到心安。
一场虚惊的担忧、失而复得的喜悦、久别重逢的小确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份小确幸提醒我,真诚与善良或许不会立刻得到回应,善意也从不缺席,它只是在轮回的旅途中,等待着再次与我们相遇。
当我们学会珍惜这些“小确幸”,生活就会变得温暖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