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杜海玲:去见了一位芥川奖作家
日期: 25年04月1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杜海玲

3月下旬的一天,我坐了一个多小时电车,前往千叶市原市图书馆,听一名叫若竹千佐子的女士讲演。她是芥川奖作家,但她当上作家很晚,55岁开始学写小说,吭哧吭哧写,63岁获奖,以一本《我将独自前行》的书。

这本书,是我翻译为中文的。我之前也很想通过国内的出版社去联络作者,但那时疫情期,不方便见人,所以这事就作罢了,到了最近,我又想起这事,就到网上去检索她名字,看看是否有什么联络方式的蛛丝马迹。那时是2月底,果然就检索到一张海报,是她即将在市原的图书馆讲演,免费申请。我就上网申请了,然后就跑去听她讲演。

《我将独自前行》这本书在豆瓣评分7.5,有3千多人写了评论,我很欣喜于自己逐字逐句翻译的作品,被很多人阅读,并且引发了他们内心的共鸣。

打动人心,是人活着最觉得有意义的时刻之一。

有一件蛮搞笑的事,我看有几条评论是对我翻译中“俺”有意见,我在翻译前被告知,书里有很多东北方言,需要对应,于是我绞尽不多的脑汁,用中国的东北方言。对于这些评论,我也上网做了说明,可能因为在日本是全国义务教育,全日本的教育水准比较均衡,比如原著里用日本的东北口音(因为作者是岩手县人),在书里这是必要的,因为作者大学毕业到东京后,尝试融入都市生活,开始用标准语说话,但她后来在内心都是用东北方言,其实是以此来代表她回归自我,找到自己精神上的家园,所以这本书里,方言是必要的。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使用东北方言似乎就不那么小资,不那么文化,所以让读者产生了违和感。

话说,若竹千佐子是一位说话实在而氛围质朴的作家,静水流深,表面总是波澜不惊。她很真诚地说,从小就想当小说家,小学的笔记本里每一页都写着“想当小说家”,后来随大流,念大学,考教师资格考了几年却考不出来,总是感到隐隐边缘人的落寞感。她不是那种早早就写出华彩篇章的年轻作家,不拥有那种年轻时就令人眼前一亮的才华,但静静思考、生活和写作,写出了芥川奖。

在她发言一个小时后,有一阵和听众的问答时间。我也举手了。因为我知道此时不说,下次不知什么时候有机会和她说几句话。我说,其实,我是这本书的中文译者,今天很高兴能见到您,谢谢您的作品。当我说完,没想到会场响起了掌声,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但也蛮开心的。



结束后,我顺势对工作人员说,想进去见一下若竹女士,工作人员进去问了以后,立即出来说,她也很想见你。于是带我到里面的休息室,聊了几句并请她在我翻译的书上签名留念。

我最近有一点感悟,外面的世界好像真的是我们内心的显现,你关注哪里,外面的世界就这样显现。现在碎片化信息、垃圾信息太多,不要关注太多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做内心真正关注的事情,见想见的人们。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21076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