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徐青:王阳明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日期: 2024/11/25 11:28
文学园地

作者:徐青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逝于明世宗嘉靖七年,享年57岁。曾在会稽山阳明洞筑室,因此世称阳明先生。学术成就显著,是“心学”集大成者,提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题‌。其实“心即理”最早是由南宋理学大家陆九渊(1139-1193年)提出的,王阳明将其发扬光大,成为阳明心学的逻辑基础。



《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明·沈俊绘 现藏于绍兴博物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下卷·门人黄省曾录》中写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因心与物同体,感知即存在。由此王阳明认为,当你未看这朵花时,花与你的心都处于一种寂静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此句以花为媒,花之存在,既在眼中,也在心中,心花一体,映射出人对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富有哲理。这体现了心与物的紧密联系,诠释了主客观的关系。即心物同体。王阳明强调,“感知与存在”的关系。事物的存在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只有当人感知到事物时,事物才在人的心中呈现出其存在。

在此“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陆九渊认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强调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的同一性,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一切人内心中的是非善恶伦理道德准则都是同一的。它既体现了心与理的共生关系,也强调了心学入门需深刻体会“心即理”的重要性。可以说“心即理”作为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对于理解阳明心学的整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王守仁朝服像。来自维基百科

1506年,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历经艰险,终在龙场悟道。龙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王阳明在此地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爱戴。并在龙场潜心研读经典,日夜反省。在1508年的一个月圆之夜,王阳明突然大彻大悟,悟出“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即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打破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框架。这一事件史称“龙场悟道”。“龙场悟道”也标志着王阳明从求理于物向心即是理的哲学转变,是王阳明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他思想体系的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和重要的转折‌期。悟道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命题,擘画出完整的心学体系,有力冲击了朱子理学,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推向巅峰,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均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他创立“心学”体系的关键时刻。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阳明心学也由此生发并走上历史舞台‌。这不仅是王阳明个人的思想飞跃,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年谱》载,正德四年阳明于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然在年归途中就产生悔意(“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这倒不是说王阳明很快就放弃了知行合一之主张,相反对这一命题的阐述一直贯彻于其成熟时期“致良知”教诲之中。阳明所“悔”只在于“教法”而非“教义”。阳明在申明自己知行合一立场时,亦反复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王阳明强调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一理念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将知识和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20923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