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山菅:我读《珠穆朗玛 我永远的女神》
日期: 23年12月3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中山菅

《珠穆朗玛 我永远的女神》,新书在手,墨香四溢,与其说在阅读,不如说在回忆。11月11日晚上,董红俊先生的“新著出版祝贺会”在与名古屋城相邻的KKR宾馆隆重举行。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三段议程,不急不徐,秩序井然,精彩纷呈。大家纷纷向董老师表示热烈祝贺。来自海内外的80多个祝贺花篮,140多名来宾,还有专程从东京、横滨、京都、福井、石川、长野、岐阜、三重等地赶来祝贺的文学大咖、新老朋友、粉丝、日本友人及当年的登山队员,大家济济一堂,共同回忆历久弥新的往事与友情。我亦是其中一员,但属初来乍到的一个“新人”,只能静静地站在“气旋”半径之外,感受这新的“空前”盛况(闻说四年前,作者新诗集《扶桑拾叶集》发布会就已空前)。

发布会上,两对主持人妙语连珠,相得益彰。席间:几位艺术家友情助兴,余音绕梁;名瓷拍卖,作慈善之举;美食美酒、中日料理品种丰盛。来宾们觥筹交错、借新书发布朋友相聚之际,倾诉衷肠,并在余兴未尽中留下“全家福”,人们在依依不舍中度过了一个难忘且值得回忆的良宵。


《珠穆朗玛 我永远的女神》是一本精心设计的长篇纪实佳作,新书整体青莲色打底,白色雪山座落其中,彰显厚重与典雅。书名红白相兼,作者印章压实重心,同时还暗铺了藏文在封面顶端,封底则是名作家叶广芩等人的精彩点评,可谓书卷气与文艺范儿交相辉映。全书还采用了腰封这种源自东瀛的设计范式,二白二红四枚钤印,烘托编辑与作者对新书的简介与心语,并用藏区特有的五色经幡镶边,展开后,大气庄重,别具一格。特别是书中每页都有珠峰影印照片,一股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如此大费周章、不计成本,也从另一个侧面展露作者对此书的重视程度。


文学博士周先民先生泱泱8000多字的序言,如庖丁解牛将全书特色详尽解析,并用汉诗文学者蔡毅先生对作者的“八有”评价(有情有义、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娓娓道来,书里书外,活色生香;叙事说人,力透纸背。



36年前,作者21岁,正值青春期,能够代表国家层面担当翻译大任,在世界屋脊同谱中日友谊,在当时已属殊荣,称得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的体育交流、特定的历史场景,在世界屋脊,在喜马拉雅,以千万分之一人群的比例走进西藏,作者也是幸运的。然而幸运中暗藏的隐忧却无人思考,甚至当时连作者自己也懵懵懂懂:那就是进藏后会遇到的巨大风险。作者在第十三章节中写到:“临行前我在心里做过一些最坏的设想:或许会有严重的高山反应病倒,或许车辆会翻在山谷里摔伤甚至摔死,或许会在山上遭遇雪崩而遇难……可就是没料到会淹死在冰河里。”

作者是在暗暗窃喜的骄傲中接受任务的,也是在青春期荷尔蒙爆棚时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踌躇满志,兴奋多于理性,可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但是,生命礼赞,毕竟需要用生命去实践,走向女神,也必须先接受死神的考验,于是才有了作者的刻骨铭心、才有了大彻大悟,才有了从从容容,当一切归于平静时,那场跌宕起伏与波澜壮阔才有了真实意义。
  
《珠穆朗玛 我永远的女神》已经被众多大咖、报刊点评点赞,一百个读者心中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即那条引起普遍共鸣的、曾经让作者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绒布河。
  惊心动魄的一夜影响了作者一生。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记。书中,作者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危险就有四次:绒布河、泥石流、雨夜迷路、濒临绝境的雪夜。泥石流仅在一瞬间,雪夜绝境中双脚被疼痛折磨,作者无暇过多思考死亡对自己的威胁,只有在绒布河,因为时间长度远远超出其他三次,渐渐逼近生命额头的恐惧感才会让作者耿耿于怀,留下暗疾。那种在西方被称之为Sadoman现象,作者专门用一章篇幅叙述。或许,那是作者事后才找到的理论佐证,女神珠穆朗玛“它就在那里”。而母亲,永远的女神却在心中!母亲的影响力已经从母爱转换成一种神袛,这种神助从小到大都在作者身上绵延不断地持续着。它不是灵异事件,而是求生本能与母爱的合流,这种叠加后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或许正是作者后来砥砺前行的原动力。作者没有直接攀登珠峰,却在珠峰怀抱中升华了对人生的思考;作者也没有像横山正夫那样匆匆而去,却在与死神交臂后,感悟到生命的脆弱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佛兰克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通过苦(磨)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财富,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不会轻易丧失,当他带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在书中,可以看见作者不是悲情主义者,他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磨难时,并没有怨天尤人,也不是把责任归咎于命运或他人,而是选择乐观豁达,助人为乐,美美与共,活出了一个大写人生。书评中专栏作家罗罗有这样一段话:“董红俊自带光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待人真诚,且我行我素,笑看人生风雨;他心有山海,静而不争,坚韧不拔而超凡脱俗。”这或也暗合了对作者独到、入木三分的评价。《尾声》中作者简约梳理了自己下山后36年的人生脉络,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不仅活跃在大学、企业中,还活跃在慈善事业、文化交流、名古屋中国春节祭等各类公益活动中,他古道热肠,在东瀛有一个屈指可数的大朋友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旅日30多年中,30多次带领日本友人与学生赴中国参观、旅行、交流,教培了3万多名学习汉语的日本学子,让他们了解中国并喜欢上中国,为促进中日民间友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珠穆朗玛 我永远的女神》中,作者共写了65个章节,大叙事写了三个月,而日后的小叙事却写了36年,延绵至今。在时代的荒野上,作者将诸多看似不相干、实则紧密相连的小事情给与了非常详实的描述,这种如数家珍式娓娓道来,恰如当下倍受推崇的“非虚构写作”模式,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日常市井烟火气融为一体,看似粗粝却真切地抵达生活源头,勾勒出人性的基本框架,宛如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推崇的那样:忘我、真实、真诚、勇敢……。“忘记伪装、拘谨和世故,呈现出孩童般的纯洁无邪。”于是乎我们看见了作者在珠峰脚下帐篷中偷猎岩羊大快朵颐时;在拉萨的宾馆内姑娘投怀送抱时;在旅途中“艳遇”异国美女时;在利用外汇券差价“赚外快”时;在收藏裸体照片忐忑不安时的林林总总。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作者如是去写了;“知耻而后勇”知易行难,没有对灵魂的忏悔,绝没有颜面敢去直面,作者如是去做了!这种不遮不掩堪称日记式写作的勇气,是作者在知天命后爆发出来的,也是从36年前开始积淀的,36年前至今已物是人非,当年珠峰脚下交集的友人也有多位离世:攀登队长横山正夫、总队长有马元治、“鬼太郎”松本圭一郎、澳洲登山队翻译赵卫平、还有曾与作者在珠峰结为好友,后来在梅里雪山遭遇雪崩离世的中国登山队员孙维琦……他们的死无疑是一种创伤,时常会浮现出来折磨作者的心灵。也像一把刀,时常会露出利刃直击作者灵魂。或许,作者想起他们才会坦荡展示某种常人的不可思议;才敢对遇到的丑恶嫉恶如仇;才有对朋友肝胆相照;才能数十年坚持资助云南山区的贫困学生……。作为一个出自山西农村的普通娃,父母亲给予了他质朴善良的基因,北二外母校的师长们给予了他坚持真理的无私无畏,朋友们给予了他真诚以待的做人信条。而珠穆朗玛给予了他一生去追求崇高的孜孜以求:可以平凡,但绝不可平庸!于是他在书中告诫人们其实也是告诫自己:少一些野心、功利心,多一份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复读了数遍新著,我试图寻找出时隔36年后,作者深层次写作本意,可惜能力有限,只能“望洋兴叹”,那句改写后的“Because he is there”(因为他就在那里),就是我的读后感。
关于喜马拉雅还是倾听作者在最后一章中的感言:“回顾自己几十年走过来的历程,珠穆朗玛峰带给我有形无形的影响是巨大的,那座巍然屹立于世界屋脊的最高峰,那位不断变化着面纱的美丽女神,我魂牵梦绕,永难忘怀。衷心地感谢您,敬仰您!珠穆朗玛,我永远的女神!”
愿珠穆朗玛圣洁的光芒照亮作者的一生!
扎西德勒!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20474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