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盼 耕:细节深处 诗意浓郁
日期: 2021/08/20 17:22
—读甘建华“四海八荒”诗辑有感

盼 耕(香港)

《甘建华地理诗选》“四海八荒”诗辑收入五六十首诗作,以特色人事与景物的感怀入诗,内中既无深奥玄虚之言,也无华丽浓饰之辞,全辑所见,诗语朴素,自然流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诗句看似平常,却又令我多次回望,而被回望的都是一些记叙的诗语。它们为什么会牵引住我的目光呢?再三品味之下,发现都是一些生动的细节在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细节是甘建华目光的聚焦点,而聚焦在细节上的目光则是诗人诗心的投射,是他洞察力与感悟力的投射。令诗人动情及引发诗心的所有细节,都来自于生活,哪怕是大自然中的匆匆浏览,抑或是人海中的惊鸿一瞥,只要是心有感应,都会被敏感的诗人捕捉下来,诗化成为感人的语句,甚至成为闪烁的诗眼。重视细节的描述与吟咏,反映了诗人重视生活、亲近生活、热爱生活、尊重生活和敬畏生活的虔诚态度。细节是具象的,是生活中所见所闻或所触的,细节经诗化后所生成的意象高于生活,但仍不失贴地性与亲切感。

“四海八荒”中细节生动的诗句,多能留住读者的目光,令读者回望回味,甚至被感动莫名。这些,我们从以下的诗语中,可以感受到:

《在岳麓大道散步》中,有这样的人物细节:“有被狗牵引着的妇人/踉踉跄跄地叫唤/那侧耳倾听苏州评弹的男子/似乎想起了忧郁的江南”。妇人牵狗蹓狗时,妇人是主动者,狗是被动者,这是司空见惯的。但“被狗牵引着的妇人/踉踉跄跄地叫唤”,则反转了场景,狗成了主动者,妇人反成了被动者,而且被狗拖得“踉踉跄跄地叫唤”。狗儿的活力与任性,妇人的狼狈与无奈,一下子跃然诗中,顿生情趣,令人耳目一新。而后的“那侧耳倾听苏州评弹的男子/似乎想起了忧郁的江南”,更是传神之笔,他那倾听与凝思,仿佛令周围的一切都凝固了。男子的静,妇人的动,男子的出神,妇人的慌乱,两种人物细节都被诗人敏锐的目光所捕捉,并被交织成反向对照的意象,成为岳麓大道众多街景中最为难忘的镜头,令人一下子记住了长沙岳麓大道。



圣彼得堡市长办公地斯莫尔尼宫
由Michael Hoffmann (Hamlet53) ,CC BY-SA 3.0, 来自维基百科,原图无改变。

《过当金山》的路遇中,也有生动的人物细节:“前方陡坡处,阳光蓦地腾跃/剪纸定格:一匹马,一个女人/头上的帽子,竖着高高的尖峰/曳地长皮袍,粗陋而又华贵/黑红色脸蛋,无法判断真实年龄/隔着车窗,默不作声地打量/哈萨克族异性,刚想挥一挥手/她也朝向公路,咧嘴一笑/牙齿如刀片般白,自此三十八年/当金山不时入我梦中,而那声/长长的‘啊——’,来不及抒情/扔在了天之外:柴达木盆地”。诗中,对一个女性的帽子、皮袍、脸蛋等外态做了多角度的描摹后,接下来两个细节的特写——“咧嘴一笑/牙齿如刀片般白”,“那声/长长的‘啊——’”,令诗人旅途中偶然瞥见的这个异族女性,其活泼的个性与晴朗的神情,瞬间活脱脱地蹦跳出来,并且迅速定影在诗人的心底深处:“自此三十八年/当金山不时入我梦中”。被定影的细节,成了永恒的追忆和绵长的情怀。

除了重视人物细节,诗人在场景细节的捕捉上,目光也十分敏锐而且独到。《巴黎圣母院》是一首感人之作,诗人沉重的诗绪应该来自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情景。这场牵动巴黎、法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悲剧中,有许多揪心的场面,但诗人只用了一个细节入诗:“花窗上的玫瑰/一声尖叫/玻/璃/碎/了”。那是捉拿与营救吉普赛女郎爱丝梅拉达时,各方混乱的角力中,教堂一块花窗玻璃爆碎了。诗人本来可以用“玻璃碎了”一行四字的完整诗语,就能够重现电影中的那个镜头,但他却用了四行:“玻/璃/碎/了”,每一行只有一个字。完整的诗语被碎片化了,形象地表现了玻璃的碎片化,也暗示女主角爱丝梅拉达的命运正在被撕碎,而男主角驼人卡西莫多的心也碎了,甚至连诗人的心也碎了。“碎了”的沉痛感,随着联想,扩张为“法兰西的心/也/碎/了//哦!卡西莫多/哦!爱丝梅拉达/哦!维克多·雨果/我宁愿从来/就不知道你们的名字”。诗人由一个“碎了”的细节,感到不仅是一个具象物件的碎裂,而是相关人物的命运乃至整个法兰西文化及国家价值的碎裂。“碎了”,成了整场悲剧的浓缩词,也成了这首诗的诗眼。《巴黎圣母院》的男女主角与著作者三人的名字,之所以深深地烙印在诗人的心底里,都因为“碎了”的细节所触动。“我宁愿从来/就不知道你们的名字”,诗人藉此表达了无法挥去的沉重。

《台湾清水断崖》中,在描绘世界第二断崖公路的险情时,诗人也只运用一个比喻性的细节——“别说缓行的大巴,即便猴子/亦如贴崖而飞的蝴蝶”,一个细节就令未有路经清水断崖公路的读者也“不寒而栗”。

在动物题材的诗作中,甘建华的《蒙古马的传说》之所以被传诵,皆因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细节。这是一首根据20世纪60年代一个真实故事而创作的诗歌,它在诗人的心中潜伏了二三十年。事由一匹蒙古马被国家作为名贵礼物,专车送赠越南,焉知半年之后,它竟然独自穿越千山万水,“回到草原,回到祖先的血脉大地”。诗人的笔触落墨在蒙古马重见主人的那一刻——“它又脏又瘦,站在远处的草地上/流着热泪,等待主人走过去/惊喜地抱住它的头,放声痛哭/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劫后重逢/时间凝滞,人与马肺腑痛彻”。这一细节,这一幕,甚具震撼性,颠覆了人们对动物的了解和认知。我凝视诗语良久,沉思良久,想到这匹蒙古马回归途中的孤寂,想到各种无法言说的苦难,想到执意北上的坚强意志,想到塞外草地对它的召唤,一种由然而生的敬意从心底里升起。诗人写道:“故乡与一匹马,在蓝色的蒙古高原/相拥而泣,只是因为北风的缘故”,我的思绪与敬意则缘自马儿找到主人“相拥而泣”的感人细节,便是铁石心肠也会产生恻隐之心。



甘建华也有运用多个细节的佳作,如《忽忆疏勒河》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兰新线本来就够寂寥的,而疏勒河/一个三等小站,月台似有若无/一条几百米长的小街,阒无人迹/一头毛驴拉着黄河蜜瓜车,还有/一张农夫黧黑的脸,兀立于白杨树下/一辆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过,烟尘的后面/一只黑犬出镜,嘴里叼着一方纱巾/一位满脸褶皱的老妪,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六个以“一”字导引的诗句,把月台、小街、毛驴、农夫、拖拉机、黑犬和老妪之动与静、人与物、人与景的六个细节,编织成一幅独特的疏勒河人文地图。其中,毛驴、农夫、拖拉机、黑犬和老妪都有动态,但因为诗人强调了各方数量都只有“一”的细节,使它们反而成为疏勒河小站“寂寥”的衬托,加重了荒寒的河西走廊“寂寥”的气氛。甘建华此诗使我想到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描写林间之静,不直接从“静”处入手,而是从其反面的“噪”处下笔,用蝉之噪反衬林之静;描写山谷之幽,也不从“幽”处入画,而是从其反面“鸣”处落墨,以鸟之鸣反衬山之幽。《忽忆疏勒河》以动衬寂,其意象也有王籍《入若耶溪》的意韵之妙。

甘建华诗歌中细节诗化后的魅力,在幽黙类的诗作中,也格外引人注目,《红场冷笑话》就是突出的一例。“扛着一块牌子/这个北高加索工人/头昂昂然地走过红场/却被警察截住/他颇不服气:/牌子上什么都没写/你们凭啥抓我?/警察笑了:/你不敢写的那些话/难道以为我们不知道吗?//又有伏尔加河渔夫/在红场举着一块标语:/打倒最坏的政府!/警察上去抓他/他反抗道:/我又没说是哪个政府/警察笑了:/你拉倒吧!/哪个政府最坏/你不说我们也知道啊!”红场警察的两段应对,是两则语言细节,经诗化后,成为极富张力或极富演绎空间的联想载体。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并且都会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

上述各例所见,从细节入手,善用诗化的细节建构亮点或诗眼,可以说是甘建华“四海八荒”诗辑的一大特色。具有这一特色的诗作,多能留住读者的目光,令读者回望,其中的精彩多能定影在读者的记忆中。

2020年5月,香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19425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