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孩子会假装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虽然家长和老师也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可能是在“装病”,但怎么知道哪次是真、哪次是假呢?“装病”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怎样让孩子改掉“装病”的毛病呢?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装病”的,这一行为必定是在其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一个后天通过学习而形成的行为,一般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需求,也就是内在的驱动力。一个后天的行为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一定反映了某个内在的需求;二,偶然的成功经验,也就是该行为让需求得到了意外的实现;三,多次的成功经验,使行为得到巩固。如果尝试一个行为,连续多次都能得到好的回应,那么这个行为就将被定格下来,成为寻求需求满足的手段或者途径;反之,如果一个行为多次尝试都得到了消极的结果,那么就很可能被淘汰掉。
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反覆“装病”,肯定是“装病”多次(或者总是)让他的愿望得以满足;而如果“不装病”,可能有些愿望就不能满足了,比如:如果不说肚子痛,妈妈就不会接他回家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装病”失效呢?
1、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不要孩子一说不舒服,父母就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与不安,要想办法给孩子一个感觉——“不舒服没什么大不了的”。
2、减少或控制对孩子“生病”时的过度满足。即使在孩子真生病的时候,也不能过度满足他,尤其是无理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懂得“生病”与“愿望满足”是两回事。
3、观察孩子“真病”与“假病”的区别。毕竟只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细心一点,假的就真不了。家人要善于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举止,留意“真不舒服”与“假不舒服”之间的区别。还可以用另一种更吸引人的愿望来试探孩子的“不舒服”,看看孩子的反应,就能一辨真假了。
4、让“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孩子喜欢用“装病”来达成愿望,就是因为这个方法简单又快捷。所以,如果让孩子的“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那么多次以后,孩子就会逐渐放弃这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