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呜呜抱怨,胡搅蛮缠,软磨硬泡,总让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不”时,其实意味著“还有机会”。以长远的眼光来来,这样的妥协无疑是有害的。
的确,大家需要等待孩子慢慢长大。但是,即便不考虑孩子们性格上的差异,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父母们要明白:随著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处罚方法也应有所转变。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应该采取的最佳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1岁大的孩子
特点:好奇、好动,而且精力充沛。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就是探索周围的世界。
典型行为: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还不了解外部世界,比如,他们并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会破碎;一旦他们想要,就要马上得到,让这个年龄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他们没有行为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父母的处理方式:
合理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并不坚决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是让孩子明白教诲的最好方式。说话的态度是坚定的,但是反应不要过于强烈。
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保证家里的一切设施对孩子来说都是安全的,把容易摔碎的东西都收起来。
可以用安慰和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使他停止哭闹。
2岁大的孩子
特点:他们的生活被自己情绪的巨大波动和起伏所占据。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和情绪。
典型行为:不断地对外界作出一些尝试,想知道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传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有时候,他们的情绪甚至会高度膨胀,无法控制;他们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东西都能够得到,所以就频繁地大发脾气和哭闹。
父母的处理方式:
将与孩子抗争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点。清楚地向孩子阐述你的期望,而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要过高估计孩子的能力,只给他一些简单的选择就行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给予一些物质刺激让他与父母合作而不是对抗。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个年龄的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不停地试探你。
帮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绪。如果他打人,那么就教导他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气愤。
谨慎对待孩子的大发脾气。有时可以冷处理,不理睬他的哭闹和发脾气,更不能妥协,但是一定要呆在孩子的附近,直到孩子不再哭闹为止,然后再给他讲道理。不主张处罚孩子,也不能让孩子独自呆在房间里悔过,但是可以把哭闹的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使他慢慢平静下来。
3岁大的孩子
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自立形式是通过任性来表现的。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
典型行为:对于父母的要求,孩子们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们也愿意去按父母说的做,比如睡觉前要洗漱。但是,父母别指望孩子能够始终合作;他们能够理解原因和结果这个概念了;孩子发脾气和哭闹仍会经常发生。他还会噘嘴生气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过,他能够慢慢地更好地应付挫折了。
父母的处理方式:
交给孩子一些“工作”去做。不要因为他没有坚持到底而惩罚他,而是对他的每个努力都表现出非常赞赏。
让孩子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表演一下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在音乐结束以前做好饭前的准备工作:洗手、摆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
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虽然3岁的孩子已经发育到能够承受面壁3分钟的惩罚了,但是为了避免事态的严重发展,还是让孩子少受点挫败的折磨为好,想办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4岁大的孩子
特点:社交能力不断发展。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合作,使自己的需求与其他人的达到均衡。
典型行为:更加专注于游戏和各种活动。因此,当他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让他们放下玩具或者停止游戏就变得格外地困难;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缺什么和想要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抱怨;有时他们会隐瞒事实的真相来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是在欺骗,是错误的行为。
父母的处理方式:
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结束游戏然后再做另一件事情。
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不要对他的哭闹过于关注,也不要有明显不同于往常的反应。
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谎言和欺骗行为。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种行为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他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就贬低他,使他产生羞愧感。
5岁大的孩子
特点:他们能够领会父母具体的要求和规则了。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依据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识去做事。
典型行为: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父母的处理方式:
拓宽孩子的视角。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吗?”然后告诉孩子,他这种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行为准则。
制定并尝试一种行为管理体系。比如,每天早上把画的3张笑脸贴在墙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就把笑脸变成苦脸,并注明犯规行为是什么。一旦3个笑脸都变成苦脸,他就要受到小小的惩罚了。如果一天下来哪怕还剩下一个笑脸,也要给孩子一些鼓励。
设一些限制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告诉他:“给你3分钟的时间停止大哭小叫,否则你就得自己呆在房间里不允许玩玩具了。”
从4岁起对孩子严格一点
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他们在4岁以前还不了解规则和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从4岁起,我们就可以加强纪律。
制定规则:对4岁及更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育儿专家建议,对于4-8岁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过5条的规则。
确定违规的后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在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好处”,如出外游玩,或者在临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没有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小家夥认为有商量的馀地,他们就不大会把规则当真了。
做好反覆重申规则的准备: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规则要公平合理: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的相应特点,以保持合理的期望。注意:纪律严明并不意味著苛责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规则还是实施惩罚,都应该心平气和,饱含关爱,注意别胁迫和恐吓孩子。
父母反应要言行一致:有些父母往往空发号令,光在口头嚷嚷要怎么怎么,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要记住——行动比言语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