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报道
环球经济急转之下,中国经济亦受拖累,且程度之深,远超预期。就在年初,各方还在猜想,中国经济这轮两位数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到年末,中国已宣告六年来首次要为“保八”而战。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结束,会议的主题明确定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八,不仅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幸运数字,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时任总理朱熔基定下的GDP增长目标即为“保八”。本届政府力主经济转型,为了增长的质量不惜放慢增长的速度,但亦设定“八”的底线。
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惟有保持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速,才能吸纳每年新增的二千万就业人口。如若“破八”,经济将硬著陆,届时会有大批企业倒闭,大量民众失去饭碗,或将引发社会动荡。
中国经济明年能“保八”吗?世界银行以及摩根斯坦利等投行近期纷纷将中国明年GDP增长预测调低至百分之七点五。以外资行为代表的悲观者认为,“保八”是乐观估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失速。
房地产业拖累其他行业
自今年3月起,中国房地产界的“猪坚强”们苦熬了半年后终于开始放弃抵抗转向“料理后事”的具体事务中去了。据中国国内多家媒体透露:自2008年6月始,中国房地产界每月在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费用超出以往一整个年度的广告费用总额。地产商们急于脱手的焦虑心态可见一斑。无论地产商如何优惠,送东送西地大力促销,但市场却越来越显得“可怕得平静”。
一方面是房地产销售的急剧降温,另一方面是银行在房地产业信贷的9000亿资金缺口。暴利了近20年的房地产业“裸泳”者开始上岸了。众所周知,房地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两个关键环节:银行和土地。如果这两样出现问题,市场又如此的“理智”和“冷静”,房产业的“冰河纪”来临无可避免。但是,中国目前存在于各大城镇的房地产商有谁愿意束手待毙?海量的银行贷款、海量的待建或在建项目如何处置?
房地产萧条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即使中国的银行不会出现“倒闭”,但当银行无法回收巨额的房贷时,势必要克扣、挤压其他产业的贷款额度。而其他同样对银行贷款依存度极高的产业、行业,如加工制造业、外贸出口等,在无法及时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只能自求多福了。他们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房地产业的拖累。
制造业大火拼
从1992年中国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开始,中国产品“走出去”成就了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目前中国出口的目标国主要是美国和欧洲。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的产品主要分三大区域销售,即国内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美国是一个喜欢占便宜的国家,中国提供的“价廉物美”的产品主要销售国正是美国,符合了美国人的心理需求。欧洲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人更讲究所谓的“高贵”和“尊严”,所以他们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得一直不太看重产品品质的中国制造商们更喜欢和美国人做生意。比如中国的纺织业、玩具制造业、休闲用品、服装业等等由于前几年受到欧洲riche等产品标准的限制,就大量转向美国市场。
30年来,尽管中国GDP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但中国内需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在GDP的份额中,75%的增长来自于城镇建设,只有不到35%的份额源于国内市场需求。那么,当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后,国内内需市场又无法承载接盘,欧洲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只能有一个结果:严重积压!
中国将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出现生产、供给过剩!如此大规模的商品积压和供给过剩,将使中国制造业出现一次空前的火拼。这场火拼最先由外贸型企业挑起事端,他们会把大量原先用于出口的产品更加低价地向国内倾销,国内企业为保住固有份额会起而反击;随后会出现企业兼并、倒闭,产业链重组、更替以及市场萧条等。
在这场大火拼中,危害最大的应该是外贸出口类企业和部分规模、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
除了中小企业,汽车业也面临危机。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奢侈品是汽车消费。如果经济持续保持现况发展的话,即使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紧张等成本、物价因素限制,中国的汽车销售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当经济发展出现停滞、信心出现危机、生存面临挑战时,人们第一压缩的开支当然是例如汽车这样的大宗奢侈品了。
中国的轿车年总产量是8500万辆,实际市场需求约6000万辆,本来就已经供过于求了。如果汽车滞销,再加上原料成本上涨,国内汽车产业的日子将非常难过。合资、外资的汽车产业也许可以凭藉其背景、实力和国际市场顺利渡过难关,但完全依靠国内市场购买的国产汽车、民营汽车制造商,以及围绕在汽车产业上下游的汽车配件供应商、服务商和一整个产业链将出现严重的危机。
城市贫民阶层增多
即使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机率很小,但中国企业倒闭或停产的数量依然非常可观。2008年近10万家企业倒闭的事实将是失业人数骤增的温床,随后的房地业萎缩、外贸出口企业减少、国内中小企业停产等等因素,将迫使中国工薪阶层被迫离职、辞退、失业、回乡。其实,早在今年8月之前,广东的外资企业已经在清理企业内“闲散”人员了。有消息透露,珠三角部分台资、港资企业精减人数最多达到企业原先总人数的50%。
这些自愿的、被动的离职或遣返人员,一小部分会跳槽到其他企业继续工作,另一部分将凭藉自己多年打工的血汗钱开始创业或做些小生意。
大量失业者将加剧贫富分化。
大前研一将日本社会看成是“M”型社会,即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中国这种现象近年来的表现由基尼系数可明确反映出来,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居历史最高位并超出国际警戒线0.1个自然值。这个数据所反映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落差已超过国际警戒标准。
中国低收入人群目前主要集中点并不是所谓的农民(部分偏远山区、西北农村当属此类),城市贫民阶层正处于规模化酝酿和形成之中。
城市贫民阶层包括了下岗工人阶层、外来打工者、小生意暂居者、巨额贷款买房入住者、城建占用耕地移入者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高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以及收入低于消费者或背负过重的各种贷款者。
伴随著企业减产、停工、倒闭和精减,原先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城市“边缘人”将成为首当其冲的城市贫民阶层。其次是被占用耕地后的“郊区”新入驻城市居民。随著他们卖地收入的逐渐减少,又无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他们会迅速成为城市贫民一族。第三是身负巨额房贷之类的“月光族”,会有相当一部分因无力支付贷款而回归城市贫民阶层。
中国多年来的城镇建设下的繁荣,很有可能会被这一群正在形成的低收入者所抛弃。也许,当年急功近利的中小城市很有可能会走向城市空心化。一栋栋新建的高楼大厦将会是谁在里面居住呢?
靠谁保八救市
既然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脆弱且不能持续的,那么中国经济惟有拉动内需才能保八避免硬著陆。
那么要转向投资吗?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靠著1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走出低谷。老法子还能解决新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来,十年前,中国的基础设施还很窘迫,1万亿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拉动投资外,还切切实实地解决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来,即便是这样,十年前的1万亿撬动还是造成了2002年后持续多年的经济过热;三来现在世界156个国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中国排名第二,就连日本、韩国在高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也不及中国现在的高……
经济政策因经济情势之变而终生剧变。内需,在这一情势下挺身而出了。
内需,靠什么人拉动?
靠富人阶层吗?近日一堆煤老板和一帮温州商人,去北京抄底别墅了。这当然也是消费,然而,几十套别墅显然仅是一种狭义内需,况且如果这样拉动可以保增长的话,那么从来就不缺富人的中国就不会再有消费乏力之忧了。
靠中产或是工薪阶层吗?这个纳税主力军,几年来气喘吁吁追赶房价、如羊般跟风入市,几乎套牢了所有的流动资金,眼下,危机袭来,减薪裁员之声不绝于耳,谁敢消费?
靠农民吗?中国有9亿农民,就算减掉4亿农民工还有5亿,这是一个多于整个美国人口的消费人群。如果农民的收入增长高于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他们就可以消费,然而多年来中国真正的富裕农民又有几何?